《市场经济:理论与启示》:
尽管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充满着“庸俗”,但当我们把他的思想从对资本主义的一般分析抽象为对市场经济共性的分析时,仍可看到其诸多观点的合理内核与远见卓识。
第一,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但其主要论据是对市场经济的共性认识,是对市场经济的颂扬与肯定。他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市场机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和作用,能将社会引向物质繁荣和精神文明,市场经济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它不仅能使人们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而且它本身体现出的是一种经济的和谐,是人类理想的经济制度。巴师夏对市场经济充分肯定的这些思想,已为当今社会实践所证实,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些思想的正确性与预见性。
第二,巴师夏“无偿效用规律”的基本结论是正确的。在“无偿效用规律”中,巴师夏把实现人类欲望的效用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人类欲望的公有效用,另一类是满足人类欲望的私有效用,并由此得出两个相关的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满足人类欲望的公有效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满足人类私有欲望的私有效用的比重会逐渐减少;随着公有效用的比重不断增加,私有效用比重的不断减少,会出现社会化和平等的倾向。巴师夏在150年前就提出的这些观点和预见,在越来越强调通过公共效用和公共产品建设来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化和平等的今天,愈显其理论的正确性和远见卓识。
第三,巴师夏关于劳资两利而不是劳资对立的分析,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巴师夏劳资两利论的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劳资对立论,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远非劳资对立那么简单,劳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确实具有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的经济作用,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四,巴师夏关于资本的获得和资本的作用需要“精神的和社会的美德”的论证也有可取之处。诚然,资本家积累资本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资本的获得确实要与抗拒现时享乐、抗拒虚荣心的冲动等“精神的与社会的美德”联系在一起。而且资本也确实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和社会美德。资本可以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增加闲暇时间,使人们的欲望高尚化、享乐纯洁化、道德习惯化。
第一,经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经济是构建经济和谐的首要任务。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表明我们党对所处历史时期的清醒认识,表明党对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深层次矛盾的准确把握。和谐社会不在于社会生活中某一单方面的和谐,而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全面和谐与协调发展,这种整体和谐表现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和谐。对这种和谐,我们既要看到其内涵的整体性,也要看到其各组成部分的差异性,不能等量齐观,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有所侧重;必须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经济和谐的基础地位;必须根据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情况,坚持把发展经济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当作首要任务来抓。
第二,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体制建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巴师夏在“经济和谐论”中,把建立在自由交换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制度看作一种合乎自然状态的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尽管他也看到了在上述制度下会有”祸害”存在,例如垄断特权、战争动乱、奴役和贫困等,但是,他认为这些“祸害”的存在恰恰是自由主义原则未能完全体现,市场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解决办法不是否定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他的这些思想,对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和谐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不是因为市场的因素太多,而是政府管得太多。事实上,市场是能够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手段方式,可以实现经济和利益的均衡;可以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财富的不断积累,为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可以把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转变为对社会成员利益的改进、促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我们应努力发挥市场经济对实现社会和谐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而不是削弱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这个制度平台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实现社会的经济和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