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公共管理丛书:组织逻辑与范式变迁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
(2)技术因素。
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或科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而形成的,作用于自然界或特定物质的操作方法与技能。技术进步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威胁,如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生物转基因技术的潜在威胁等。
(3)制度因素。
制度是人们制定的规则,其内涵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二是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联系。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体现当时的人们的利益,是其选择的结果;三是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并非针对某人,而是规范共同体中的每个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或激励而得以贯彻,由此将人类行为引至可合理预期的轨道。因此,一个国家关于食品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如食品领域的法律、政策、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对保障与促进食品安全产生着重要影响。
(4)观念因素。
观念作为“经验的对象”或“知觉”,影响着人类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过程。体现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表现为人类认识和改善与食品相关事物(包括食品生产环境、技术、制度等)之间的关系。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消费者对食品的关注已从对食品数量的满足,过渡到对食品口味、营养和安全的需求。对于健康的关切,追求安全食品的消费,已成为主流观念,由此对食品安全的生产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观念成分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因素还会进一步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由于世界各国免疫缺陷人群和老龄人口的增加、高抗药性新病菌的出现、食品处理和储藏方式的改变、人口和食品跨国流动的上升,与食品相关的疾病的爆发将变得更为频繁。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有更多尚不为人知的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因素被逐渐揭示,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边界仍处于变动和扩张中。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性质
社会领域的问题可以分为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两类。私人问题指某些个体的期望与实际状况存在差距,私人问题涉及的范围有限。14但当这个社会相当部分人群感到这种差距,并且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则构成公共问题或社会问题。现代社会中的食品流通无法脱离市场经济,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成为公共问题而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基于市场而显现并扩散。从这个角度来看,对食品安全问题基本性质的思考,必须置于其作为市场经济中商品的语境下才能更好地理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