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在考虑环境因素的道路网络优化方法中,机动车尾气排放占据了绝大多数,噪声污染控制的微乎其微;在环境污染控制方法方面,手段较多,但多种手段的结合研究较少。
从研究层面分析,不论是尾气排放模型、噪声预测模型,还是环境污染控制方法,宏观视角或者微观视角的研究超乎半壁江山,而将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中观层面研究则较为匮乏。
从建模方式上看,在交通网络优化问题上多采用双层规划模型,模型方式和结构还比较单一。对高维带复杂约束条件的双层规划模型的求解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从求解算法分析,粒子群算法与多种算法的融合寻找完全NP—Hard问题的双层规划的全局最优解,粒子群算法的约束处理机制,粒子群算法的收敛速度和防止早熟等方面的改进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1.4研宄的范围界定和方法
本书主要从宏观和中观视角研究以固定需求静态交通分配为基础的交通网络中的环境污染控制问题。因此,动态交通分配问题则不属于本书的研究范围。
首先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交通网络中的环境污染控制机理,为后续的中观角度的研究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基于“共生效益”和“均衡供需”的环境污染控制手段。在交通模式不变的情况下,从宏观角度研究基于DPsIR模型下的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测度和评价,可为从宏观角度城市机动车规模总量控制提供参考,为城市交通网络优化约束条件参照的环境阈值提供决策依据。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抑制交通源来达到环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具有核心性和根本性的优点。
为更精确地控制交通环境污染,本书从中观角度研究了交通网络中的尾气排放控制和噪声污染控制优化策略。通过分析城市某区域的车辆运行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采取某些措施和手段,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交通环境污染。这种方法将调节交通需求、适度增加供给、合理分配交通流,与之协调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等有机的结合以控制交通环境污染,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的优点。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研究范畴仅限于以静态交通分配为基础的交通网络环境污染管理和控制措施,采用数学规划类方法、智能算法、计算机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