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方面不说,口音就一定有变化,部队天南地北各地的口音都有,在部队这个大环境里,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家乡人最忌讳的就是口音变化。
过去曾有过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在外工作多年的人回家,老乡问他:“你是什么时候回家的?”那人说:“我是昨晚回家的。”就是这么一句很正常的回答,在当地却成了笑柄,因为当地人管“昨晚”叫“昨夜”或者“夜儿个”,最后人们传开的笑话就演绎成了:“我是‘坐碗’回家的,不是‘坐盆’回家的!”
还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从小在外地工作多年的人回家,回家时他家早已搬到新家,他打听新家在哪?村里人好多都不认识他,没办法回答,他看到一个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就问:“某某(他父亲的名字)老头在哪住?”谁知那被问的农民正是他的父亲,后来他也给村里人留下了笑柄。
堂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当然知道农村的这些习惯,所以,他在公社下了公共汽车步行回家的路上,一是留意家乡人,免得落个出去两天就不认识家乡人的罪名;二是学说地道的家乡话,只要遇到家乡人就说家乡话。
堂哥回家所走的这条路,是通往村里的主干道,不仅路上随时可能遇到村里的熟人,而且在道路两旁干活的也有许多是本村的农民。所以,堂哥自从踏上这条回乡之路后,思想就开始警觉起来,对路上的行人和两边干活的农民格外留意。
当他走到距离村子三、四里远的地方时,突然远远地看见,从道路西边的农田里走过一个干农活的农民,他手拿一把镐,稳稳地站在了路中间,挡住了堂哥的去路。只见那人低着头,帽檐拉得低低的,几乎遮住了半个脸。
堂哥走到跟前时,那人也不说话,帽檐下的两眼怒视着堂哥。堂哥是个非常机灵的人,他想,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堂哥虽然在外五年,但家乡人虽然有些变化,仔细辨认还是能够认得出来。堂哥仔细一看,认出竟是自己的三堂叔,堂哥走到跟前主动用家乡话和三堂叔打招呼:“三叔您好,您老人家身体挺好吧,是不是在田里干活,您现在站在这里干什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