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海洋经济项目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限制了银行投人积极性。
一是海产养殖过于依赖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抵抗灾害的能力比较低。捕捞业务的生产者主体仍为普通渔民,经营较为松散,管理不够规范,实力较弱,融资能力较差,对信用重视不足,且无充足固定资产用于抵押。进行捕捞作业的渔船较小,渔船数量及功率增长较慢。同时,近海资源日益枯竭,而远海捕捞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海产加工行业内联合机制较差,企业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合力。
二是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和世界性渔业资源衰退的新形势,使得各国纷纷强化了对海洋资源的立法保护,导致部分中小型水产加工企业面临原料供应紧缺的困境,对渔业生产和水产品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此外,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产品出口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难度,削弱了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是船舶修造业和沿海、远洋运输业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还受到宏观政策和国际环境直接冲击,损失明显,复苏也缓慢。自2008年以来,航运市场尤其是国际航运市场日趋疲软,波罗的海指数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了船舶修造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波及了国内沿海的运输业发展。
四是风险控制手段欠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多数商业银行仍然偏重于较传统的控制手段。例如,依赖于传统的行业分析、国内外市场信息收集、企业经营状况分析等等,但海洋经济的高风险性使得以上这些手段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对于涉海信贷非常重要的海域使用权、专利、船舶等转让交易市场不够发达,银行处置抵质押物有相当困难。一般船舶停靠在异地的港口或外海,而银行年度押品评估需到现场实地查勘,路途遥远费用高昂,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不便。此外,海洋产业中小企业较多,这些企业有着巨大市场前景,但由于产品未形成产业化,投资回报的前景无法预估,再加上规模较小,使得银行在为其提供服务时,比服务大企业需支付更高的单位资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风险成本。
另一方面,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贷款融资保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