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新世纪大学生性文明发展及教育对策研究”是教育部2012年立项的人文社科课题(课题立项编号:12YJA880047),本书是该课题的最终成果。在此,我们一一向读者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
一、文明与性文明
(一)文明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
“文明”一词,在世界各国出版的辞书中,对其含义的解释不尽相同。1961年,法国出版的《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1973~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1978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一词的含义指: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继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1979年,联邦德国出版的《大百科词典》认为“文明”一词从广义来说,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从狭义来说,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成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我国学者指出: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二)人类文明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学者对文明的界定,无论是指“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还是“继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或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都概括了文明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代表着一定社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1.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人类出现文明的早期,文明的图景和状态是单调的、简单的、平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文明和状态出现了立体的、丰富的、多样的、复合的现象。从文明发展、进步的“履历”看,文明有等次之分,大体有三个等次:低级文明,中级文明,高级文明。低级文明是在物质生产水平低下的条件下,表现以人的道德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出现的文明大体上属于低级文明。中级文明是在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管理等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大量的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和进入物质生产及消费。人类现在出现的文明大体上属于中级文明。中级文明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级文明是在各种文化高度发展、高度应用时,社会生活与物质生产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稳定的图景和状态。
2.人类文明的图景和状态呈波浪式前进
文明的图景和状态波浪式前进是指这种变化主要有两层含意,一是其图景和状态沿着时序的前行、推进,呈现出由单调、简单、平面到立体、丰富、多样、复合的变化;二是其图景和状态反时序而行,出现“逆行”的变化,也可以叫做“文明倒退”。
历史证明,文明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美丽的文明图景和状态会变为非美丽的文明的图景和状态,非美丽的文明的图景和状态也可以变为美丽的文明的图景和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伦理道德、文化人格是可变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的伦理道德的文明,而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有优秀的和低劣的两部分,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的人学习并终生履行着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学到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有的人虽然学到了并实践着一定的伦理道德文化,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不能将这种优秀的文化坚持终生,而是转而实践低劣文化。没有文明的人,就没有文明的社会
3. 文明的图景和状态不平衡
在世界上,在整个人类社会,有的地区和国家出现了文明的图景和状态,有的地区和国家没有出现文明的图景和状态;有的地区和国家出现的文明图景和状态比较突出和充分,有的地区和国家出现的文明图景和状态不怎么突出和充分;有的地区和国家的文明图景和状态出现了倒退,有的地区和国家因为正确的发展和建设出现了新的文明图景和状态。就一个地区和国家来说,文明的图景和状态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在科技、管理制度等方面较文明,但在人伦道德文明方面的建设不怎么文明。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看,整个世界还不能说是一幅比较高级的文明图景。人类的发展还比较幼稚。人类实现较高级的文明图景应有两大前提:①个人特别是小集团的私欲不能造成社会公害。②消灭了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事实上,这两点是区别自然人和文明人的标志。私欲是动物和自然人的本性,源于生存所必发。私欲的社会化如对他人造成损害,这种行为肯定是野蛮的。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在现在的世界上还普遍地存在着。
人类文明发展的图景和状态虽然是不平衡的,甚至在某一历史阶段还会出现“文明倒退”的状态。但是,从上述对文明的界定来看,人类文明总的趋势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向着越来越美好的图景和状态前进,让人类更多地远离愚昧、落后、无知、痛苦,更多地接近智慧、先进、有识、幸福,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三) 人类文明与性文明相互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手脚分工直立行走使人脱离了纯动物的交媾
从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开始,是古猿向人类文明进化的决定性一步。这一步在人类性文明发展中的贡献是:性交方式由动物交配时的“后入位”向人类性交的“前入位”的变化。这一变化使人类的性交脱离了纯动物的交媾,提高了人类的性交质量,推动了人类性文明的发展:
其一,面对面地性交,可以在性交过程中观察到对方欢快而丰富的面部表情,这种视觉形象会进一步激发性心理,使性交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使人类进化在性选择上加入了至高无上的视觉感受。
其二,面对面性交的实践,使人类大大地扩展了性敏感区,如口唇区、生殖器部位、女性的乳房、阴蒂等。这些性敏感区在人类的生物进化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男女两性共同发起性需求、推进和享受性生活。
其三,手脚的分工,使人类两性在性活动中出现了爱抚行为,同时作为“性前戏”与“性后戏”的一个主要内容,成为男女交流性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四,由于手脚的分工,女性能用手来反抗、抵御那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强迫性行为,使性行为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2.发情期消失推动人类性生活的健康快乐.
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个重大转折就是性进化促进了发情期的消失,这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的性远离动物性的又一个根本区别。动物都有发情期,它发生于一年中的少数特定季节或时期,只有在这较为短暂的时期里才产生性欲、实现性交。人类发情期的消失可以使人类在全年的任何时候产生性欲、实现性交,这不仅使女子扩大了受孕机会,从而使人口迅速发展繁衍。
人类性行为经上述进化虽然还离不开生理反应的范围,可是都直接涉及性情感、性意志等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推动了人类性生活的健康、正常和欢乐。
人类性生活的健康、正常和欢乐又促进了人类性行为从自然性向社会性、向性文明迈出了重要的几步:性心理及外界影响使人类性勃起较慢,大多数人只有在性欲唤起时才能勃起,因此,性交前有复杂的爱抚行为才能有性唤起,性与增加伴侣间情感交流相结合;性交过程较长,射精前可保持性交状态而变换出的性交方式有几百种,使人类从性中获得丰富的快乐体验;因发情期消失可以在任何时期(包括月经期、孕期和哺乳期)都能产生性要求,女性有性高潮并可重复出现,并能较迅速地进入性高潮;妇女无声无息地排卵不再像雌性猿猴那样伴随外生殖器的肿胀,然而她们的乳房与臀部、光滑的皮肤、向前的阴道(便于面对面地性交)、柔和的声音以及其他第二性征对男性产生了很大的性吸引力。
3.人类的性关系向固定的配偶契约关系发展
人类两性间的相互吸引和依赖在性生理的进化、性心理的发展中促进了人类性文明第三步的大跨越:
从猿进化为人以后,通过面对面性交的自然选择,人类雌性获得了连续性交和达到性高潮的能力,雄性不再东游西逛地寻求正在处于发情期的雌性,他只要选择中意的雌性聚在一起,条件许可、双方愿意时就可以交配,雄性和雌性的联系日趋稳定,固定的配偶契约关系成为需要。
人类迁居地上生活后,做母亲的生活更加困难,她需要男性的保护,也需要男性提供一定的食物保障,而这种联合需要选择性和一定的依附关系,这也使配偶契约关系得以形成与巩固,稳定的男女配偶契约关系增加了后代生存的机会。父亲对婴儿关系的密切、责任感的加强使男女的联系得以加强。这种联系导致了原始社会的形成,并延续到后代:男子在为家庭服务之中找到了归宿,从而使配偶契约关系又得到进一步巩固,也使人类的性关系离动物渐行渐远。
综上所述,人类的文明与性文明就是这样相互推动,使整个人类的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离开对人类性文明的研究。但是,任何人的研究不能穷其人类性文明的方方面面和所有群体。我们只能在自己熟悉和可以企及的视野和触角中去研究人类某一个群体、某一个阶段的性文明的发展,管窥人类整个文明发展的规律。本研究的视角定格在大学生这个群体进入21世纪以来的性文明发展趋势及对策的关注。
二、人类的性关系与性文明发展
(一)远古的性关系
300万年前,人猿时期。我们祖先的性关系中尚无“婚姻”概念,一切还只为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300万年前~200万年前,石器时代早期。蒙昧中的人类在部落内部还盛行毫无节制的性关系——群婚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