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享人生》:
庄子是个讲故事高手 最近把《庄子》的内七篇认真研读了一番,的确是汪洋恣意,诡异出奇,排比善寓,思想深邃。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给人印象深刻。
《德充符》是内篇的第五篇,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这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一种“忘形”、“忘情”的精神状态。“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五个小故事。文章一开始讲述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那影响力之大,一点不让大学者孔子。孔老人家内心也很仰慕,愿以他为师,率天下人追随他。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运用自己的心智去追求自己的理念,所以自己对身形的残疾早已忘记,身边的弟子也是视而不见,真正达到了忘情、忘形的境界,令人敬仰。
接下来又讲述一个叫申徒嘉的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和郑国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总是嘲讽和挖苦他。申徒嘉平和出高论,说:“自己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的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的安排,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我和老师从学十九年都未被老师见弃,是因老师以道德作为交往的标准,而子产你却以外形来决定好恶和行事标准,这难道不是过失吗?”一席话说得子产无颜以见,顿生敬重之心。
申氏不以自己受刑为刑,说服子产,也算是奇谈高论。而接下来的一位被砍去脚趾的人因进见孔子而受到指责,他反而说孔子是受了天刑,认为自己是德全之人,而把他这样的受刑之人作为可怜悯的人来对待,实在是可笑!他认为过去自己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两只脚趾。现在到这里来是想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没想到孔先生是如此之人,把孔丘说得无地自容。孔子之道德,还未臻至境,却带徒授艺,这是自为桎梏,看来也是老天爷对他的惩戒,要解脱又谈何容易呢? 第四个是卫国的一个丑人,叫哀骀它。男人见到他就不想离去,女人见到他要请求父母求嫁于他,即或做妾也乐意。从不曾听说哀骀它倡导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罢了。鲁哀公听说后,召来一见,接触了一段时间后,不仅想授之以宰相,而且还想把国家托付于他,但他却弃哀公而去,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孔子感慨地说:“这个人不说话也能取信于人,没有功绩也能赢得亲近,让人乐意授给他国事,还唯恐他不接受,这一定是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所谓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顺和的最高修养。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离开他了。” 最后,庄子又连着说了两个不全之人,分别受到两个君主的喜爱。连喻6个形不全却德高之人,把德充之喻阐发的愈加让人深思。
庄子意犹未尽,特借惠子辨明无情之说,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使我们对德充于外的验之符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本文的境界和层次再上了一个台阶,更充溢了无穷的智慧。
庄子之文意在理而不拘于说,用一个个的寓言,正反相对,选裁奇异,喻怪意深,步步深入,峰回路转点明主题,意犹未尽再作深入,至于如何涵养德全之人,那都不言自明,就让我们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其中的智慧会让我们享用不尽,其思想的光辉总会照耀我们。多读读《庄子》,多看看《德充符》,我们的内心会更平和,更充实。
(2012年12月30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