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罗卓英传
0.00     定价 ¥ 6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3497933
  • 作      者:
    李兴选,王喆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兴选,男,1977年生,陕西成阳人,中共党员。现任空军军医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国史军史研究,在专业期川发表数十项成果。致力于探微发幽,寻找历史的真相。
  
  王喆,男,1978年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副教授,长期从事党史军史研究教学。
展开
内容介绍
  他是一个诗人,自幼饱读经史诗词,文学素养十分深厚。每有感触,必吟诗作词以记之,《狮崖集》《北蹄草》《层云集》《回园诗存》《红酣室词》《藉庐楹存》,以及为出名的《呼江吸海楼诗》,等等,记录了他一生的所遇所感。
  他是一个将军,幼时就萌生报国之志,年轻时步人军旅,在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中崭露头角;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中临危受命;在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缅甸远征中屡立战功。
  他的诗人身份,因他的军旅生涯而平添了磅礴气势、开阔胸怀。
  他的将军身份,因他的浅吟低唱而增加了人文精神、儒将色彩。
  “战时之诗史,诗中之战史”,是对他鲜明特征的形象评价。
  他就是罗卓英,“历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的悍将,笔耕不辍、佳作连连的诗人。如果要概括他的一生的话,他自撰的一首《书生》可作为代表:
  书生戎马久经过,廿载黄尘事止戈。
  出战恒呼破阵子,填词喜作定风波。
  民无奢望烦苛少,政有新猷建设多。
  修养从今期孳息,牛羊桑柘问如何。
  走近他,就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走近他,就走进了诗赋之天堂。笔者不才,拟诗一首,以纪念这位武将诗人:
  书生持枪驱倭寇,呼江吸海万龙吟。
  百战功勋铭沪赣,岂将温饱负平生。
展开
精彩书摘
  《罗卓英传》:
  还是在这一天,下午5时,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官兵大山勇夫等二人驱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并向中国守军开枪,虹桥机场事件由此爆发。对于此次事件的整个过程,俞鸿钧在给上级的密电中曾这样描述:“今日下午5时左右,虹桥飞机场附近,有日军官二人,乘小汽车越人我警戒线,向飞机场方向直驶,不服制止命令,反向我守兵开枪,守兵初未还击。后该车转入牌坊路,该处保安队士兵闻枪声仰视,该日军官复开枪向之射击,保安队遂还击。一时枪声四起,该车前轮乃跌入沟内,车内一日军官下车向田内奔走,在附近因伤倒毙,另一军官伤毙车外。检查身内有名片两张,印有‘海军中尉大山勇夫’字样。我方士兵亦倒毙一名。”从此电文中可以看出,虹桥机场事件乃日方挑衅所致,这一事件使得中日双方进一步加紧了作战准备。
  11日,密切注视日军动向的张治中再次向蒋介石报告了日军的动向:“本日4时,日军第二舰队由佐世保出发来沪;日陆军省对五十三岁以下之后备队下达了动员令;6时,有不明国籍飞机三架,在我虹桥飞机场上空盘旋;11时半,有日军巡洋舰四艘、驱逐舰十二艘向上海前进,加上原来在上海停泊的十三艘日军舰艇,合计有二十九艘日军舰艇。”该日晚9时,巾国军事当局密令张治中率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师到上海杨树浦及虹口以备布防,并调第三十六师从蚌埠火速赶往上海,准备参加作战。张治中接到命令后,随即下达命令:八十七师一部进至吴淞,主力前进至市中心;八十八师前进至北站与江湾间;炮十团第一营及炮八团进至真如、大场;独立第二十旅在松江的一团进至南翔;炮三团第二营及五十六师自南京、嘉兴各地兼程向上海输送;以刘和鼎为江防指挥官,率领五十六师及江苏保安第二、第四两团任东自宝山西至刘海沙的江防,并控制主力于太仓附近。
  13日,日军突然向闸北一带发动炮击,并在坦克的掩护下,向闸北、虹口、江湾的中国驻军发动大举进攻,淞沪会战的血幕由此拉开。
  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国民政府迅速做出部署:将张治中部改编为第九集团军,在上海市区发动进攻,以歼灭在沪日军兵力;将张发奎部改编为第八集团军,在杭州湾北岸进行防御,保障上海的右翼安全;将刘建绪部改编为第十集团军,在浙江省沿海防御;另以一部兵力布防长江口南岸,保障上海的左翼安全。随即,中国军队的第八十七师在左,八十八师在右,此后又增加了三十六师、九十八师,分两路向日军发动攻击作战,目标指向汇山码头,企图实现中央突破,将日军截为两段,并最终扫荡之。
  然而这一攻击行动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是因为前线将领发动攻击过早,最终三十六师迫近汇山码头,但九十八师还没开到,致使进攻部队反陷入了被动,没有给日军以致命一击;另一方面,日军凭借先进武器和坚固工事负隅顽抗,虽然中国军队勇猛进攻,但伤亡较大。张治中对此曾有过一段细节性的回忆:“突人杨树浦租界时,我们只凭几辆破坦克(是在厂内修理的,临时拉出,好的坦克早调到北方去了)冲进。带领坦克车的连长,也是军校学生,我命令他冲进杨树浦。他说:‘车子太坏,而敌人的火力过猛,我步兵又很难跟上。’我说:‘那不行,你的坦克不攻入,休来见我!’结果他冲到汇山码头,连人和车子一起牺牲了!我军虽一度冲到汇山码头,但未能确实占领,因敌人利用钢骨水泥的楼房作据点,放射密集小炮,火力异常猛烈,也不容易冲破敌方在街市的坚固据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书生罗卓英
第二章 迈人军旅展头角
第三章 保卫大上海
第四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五章 南昌会战
第六章 上高一役斩获最高勋章
第七章 三战长沙
第八章 远征缅甸
第九章 政有新猷建设多
尾声 平淡归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