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翻译刍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34500
  • 作      者:
    刘星光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学翻译是人类利用语言转换进行的国际文化间的交流。由于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文学翻译还存在不少问题。运用信达雅的传统翻译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文学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当代翻译研究丛书:文学翻译刍议》主要介绍了形合、意合等翻译方法,探讨了文学翻译中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和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的优缺点,结合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形合和意合相结合的文学翻译方法的基本思路,阐述了词义消歧中的理性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并对文学翻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整合式的梳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
  中国翻译史可谓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关于其源头却众说不一。有文字记载,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也有人认为,东汉的佛经翻译才是中国文字翻译的滥觞。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学翻译从晚清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也只经历了一百多年。显然,中国文学翻译从时间跨度来说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的翻译。但在短短的一百多年中,中国文学翻译却厚积薄发,日益受到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家们的广泛关注。其间,苏联、法、英、德、美等许多国家的作品被大量译入,这些作品的译入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本章尝试从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读者的认知图式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的诗学建构、文学翻译审美的再现原则和陌生化性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学翻译发展历程中的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中国文学翻译界的注意,促进文学翻译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文学翻译指导原则的新视角
  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讨论,甚至争论。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观点或理论,往往是在大辩论中渐趋成熟,并通过不断研讨才逐渐明朗化的。有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即见分晓,有的问题则要历经数年才可能是非两明,而有的问题则可能每隔若干年就会掀起新一轮的讨论热潮,如翻译的学科性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等。关于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近来文章比较集中,多围绕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是“忠实”抑或“美文”(“美文”即本章节所指的许渊冲教授的“竞赛论”)之间展开(吴家珍,1992:3)。本章意欲就近来争论比较热烈的“忠实”与“美文”之间的关系问题略陈管见:通过对汉英不同文风渊源的追溯,证明坚持“忠实理想论”是走出“忠实”“美文”两难境地的一条新的出路,是探究文学翻译指导原则的一个新的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对翻译批评的公正性发表一些看法。
  在我国,美文之风由来已久。在创作实践中,一些侈丽宏衍的辞赋家、文风轻靡的骈文家,以及拘于格式的文人们,常常不顾因文害义,一味地追求声律,雕琢词藻。早期技巧论的代表人物有沈约、李东阳、李梦阳,后来有翁方纲、曾国藩等。孔子有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易    系辞下》给予《易经》这样的赞词:“其旨远,其辞文。”刘勰的《文心雕龙    情采》的首句就是:“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清代学者阮元是典型的审美主义的倡导者,他甚至主张只有押韵对偶之文才配得上称为“文”。他在《经室三集》中写道:“孔子于《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辞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唯以单行之话,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阮元认为,只有骈文和韵文一类富于形式美的作品才能称为文。他的主张经著名学者刘师培、黄侃传承与发扬,其影响远及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刘师培在《中古文学史    概论》中说过,非偶词俪语弗足言文。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里也有相同的观点。但在汉语修辞的历史上,对语言表达的“尚美”与“崇简”就一直存在着斗争。叶燮清楚地论证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古称非文采不为功,文辞者,斐然之章采也,必本之前人,择其丽而则,典而古者而从事焉,则华实并茂,无夸缛斗炫之态,乃可贵也。若徒以言丽为工,本无奇意而饰以奇字,本非异物而加以异名别号,味如嚼蜡,展诵未竞,但觉不堪,此乡里小儿之计,有识者不屑为也。”(《内篇》)
  其他如白居易说的“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明代屠龙主张韩愈所提倡的散文“淡乎无采”“索乎无味”,沈德潜主张“宁朴毋巧,宁疏毋炼”,现代修辞学家郑奠主张“宁质毋华”“宁拙毋巧”,宋代陈师道主张“宁朴毋华”等,但在我国一直没能形成主流。汉语善用艺术化的语言,从辞格的丰富多彩就足见一斑。正因为汉语的辞格丰富多彩,又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辞格的教学和研究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潮曾经相当盛行,奥斯卡    王尔德(Oscar Wilde)的“为艺术而艺术”尽人皆知。西方的“形式主义”(formalism)、“唯美主义”(aestheticism)都可以在中国的审美主义文学理论中找到类似的主张。无论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净化”说、朗吉弩斯(Longinus)的“崇高”说或普洛丁(Plotinus)的美感论等,主要都是注重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或观众的直接功效的。有时甚至还可以惊奇地发现,中西文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刘勰的三种立文之道(形文、声文、情文)和普丁汉姆(Putinham)的《诗歌艺术》(The Arte of English Poesie,1588)一书提出的三种修辞格(知觉、听觉、隽语)相对应。但英语在17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简洁的文风。托马斯    布朗特(Thomas Blount)在《雄辩之学问》(The Academic of Eloquence)中称,优美的文体有四个特点:简洁、清晰、风趣、得体。17世纪结束前,传统的修辞学成为新科学拥护者们抨击的对象。他们认为,修辞学提倡使用华丽的而不是清晰直接的语言使得真理变得模糊不清(陈宏薇,2000:89)。这与孔子所说的“巧言乱德”(《论语    卫灵公》)不谋而合。但英语对靡文风改革果断,从17世纪之后一以贯之;而在汉语中,汉民族尚美的传统在语言上的反映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何事物都要讲究一个度,语言的使用也是如此。从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到“巧言乱德”;从刘勰所说的“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司马迁,1959:19)到“剪裁浮辞”,都体现了一个“度”字。翻译也是如此,既要照顾译语的读者,同时又不能过于偏离原作,这里有一个归化度的问题。修辞具有民族性,很多中国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国诗歌译成英语就成了“白开水”,淡而无味,但英语诗歌译成汉语时我们却能够接受,认为有美感。在进行英译汉时,适当美文是符合汉民族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的;但在进行汉译英时,没有必要将汉语中的奢靡之气一起转译到英语中去,比如,汉语中美词堆砌、过分夸张的状景之作即使勉力译成英语,英语读者未必能完全接受或理解。
  许渊冲教授是一代翻译大家,他孜孜不倦,勤奋耕耘,有大量译品问世,为广大读者累积了一大笔精神财富。对许教授的翻译,褒扬者有之,持相反观点者也有之。尽管人们可以从他的译品中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许渊冲教授作为一代翻译宗师是受到一致公认的。许教授提出过很多翻译理论,如文化竞赛论、三美、三化、三似、三势、三之、三论等。许教授是诗人翻译家,他主张以诗译诗,以美文行世。许教授曾经批评过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翻译家刘若愚的译文只能让人知之,却不能让人好之、乐之。刘教授本人应该属于批评家译者那一类,两者因目的不同,对待原作和译文的态度也就迥然不同。从许教授所引的曹禺和朱生豪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审美倾向。
  原文: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William Shakespeare:Remeo and Juliet)
  译文1:人间的故事不能不比这个悲惨,像幽丽叶和她的柔密欧所受的灾难。(曹禺译)
  译文2: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心酸。(朱生豪译)
  许教授对朱译持赞同的意见,朱译工丽词巧,既忠实了原作,又能给译文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想必读者也会有同感。从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第一章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译文完全可以看出许教授的功力和良苦用心。
  原文:It was remarked that the clock began to strike, and I began to cry, simultaneously(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译文:据说,钟开始敲,我也开始哭,两者同时。(董秋斯译)
  据说那一会儿,当当的钟声和呱呱的啼声,恰好同时并作。(张谷若译)
展开
目录
第一章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1
第一节文学翻译指导原则的新视角1
第二节读者的认知图式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8
第三节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诗学建构16
第四节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25
第五节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35
第二章文学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功能及作用47
第一节澄清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中的几个概念47
第二节忠实是文学翻译的目标和标准52
第三节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63
第四节文学翻译与杂合70
第五节发展中的文学翻译策略与比较文学的前景探析79
第三章当代解构主义和比较文学双重语境下的文学翻译观86
第一节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86
第二节纯语言翻译观对传统的颠覆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97
第三节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研究105
第四节文学翻译的隐秀观115
第五节完善译文的文学功能乃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123
第四章从审美移情出发固推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132
第一节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功利主义133
第二节变异还是差异——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140
第三节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150
第四节文学翻译中灵感思维的认识与体现160
第五节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传递167
第五章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重构:全球化与本土化174
第一节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翻译174
第二节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87
第三节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197
第四节漫谈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203
第五节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207
第六章文学翻译的多角度及其美学效果214
第一节形式的复活:从诗学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214
第二节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226
第三节网络与文学翻译批评235
第四节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之“度”的把握242
第五节苏珊巴斯耐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2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