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暴君、昏君,还是贤君、明君,都喜欢忠臣。所谓忠臣就是一心效忠自己。但昏君所喜欢的是奴才式的百依百顺的忠臣,这种人在主子面前成年耷拉着脑袋,不能昂首直视,不能理直气壮地讲话,每遇贵人、上司必矮三分。贤君所喜欢的是效忠主人,但并不把自己当作执行主子命令的机器人的忠臣。这两类“忠臣”有着质的区别。荀子在《臣道》中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服从君命并有利于君之统治谓之顺;服从君命却不利于君之统治谓之谄;虽违抗君命却有利于统治谓之忠;违抗君命却不利于君之统治谓之篡。可见,昏君所喜欢的实际上是善于阿谀奉承的谄臣,并非忠臣;敢于向君主直言其失误,并抵制其不义行为,最终有利于君王统治的,才是真正的忠臣。像吴公、张公这样的“强项令”,是真正意义上的忠臣。他们不唯上,视百姓的利益为政之首要。地方的父母官若都能像吴公、张公一样替百姓着想,实际上也就是为君主赢得了民心。得天下者,开始未必都得民心,但要长久地坐稳天下,就一定要得民心。为政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天下没有不稳定、不长久的道理。所以,当权者身边多几个敢于对不利于百姓的做法说个“不”字的人。不是个坏事。中国唐代“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跟唐太宗有魏征这样的谏议忠臣有很大的关系。有一次,唐太宗接受了右仆射封德彝等人的建议,要应征十八岁以上的半成年男子入伍,敕令都已连发了三四次,魏征还是坚决挡了回去,据理力谏唐太宗要取信于民,不能朝令夕改,最终迫使唐太宗收回成命。这种“忠”虽属忠于具体某个君主,但毕竟还是以天下百姓为核心,考虑的是天下百姓的利益,其“忠”的含义就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汉代贾谊在《新书·大政上》说:“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为官应以人民富裕、快乐为己任,若使人民贫困、痛苦即为罪过。知贤善任的君主为明君,能爱护子民的官吏才是忠臣。
我们的社会提倡为官要像吴公、张公一样,职位虽低,但敢于行直道,讲正义,不讲盲从,不讲愚忠,既不当机器人,更不当无视百姓利益的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