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的崛起
司马炎建立的这个晋朝,没过几天太平日子,政坛就年年大地震,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央从来就不安宁,而且又有李特、张昌几个人在地方搞起义,说是内忧外患一点儿不夸张,可就是这么一个局面,这个以傻瓜皇帝司马衷为首的政权,居然到现在还没有倒下。我想主要原因是,一来,掌握枪杆子的都是司马家的人,不管谁当实际领导人,都得高举司马衷的旗帜;二来,那些流民虽然闹事,但根据地却在其他地方,群众基础异常薄弱,虽然不断取得一些胜利,但却仅能维持生活,想扩大一下势力都难,而且这些流民的首领,仗是能打几下的,就是缺乏有大气的政治人物把关,眼光不能放远放大,离能夺取政权还远得很。
真正想建立新政权的人,是最能看清敌我形势的人,是最能把握机会的人。
刘渊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心想恢复老祖宗的基业。以前靠忽悠杨骏得以离开洛阳,挂了个建威将军,兼匈奴五部大都督,正想好好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哪知手下不争气,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同胞逃出塞外。上级一责问,他就受到了免职处分。
可司马颖当权后,觉得自己也应该把这些少数民族拉进自己的圈子里,成为自己的力量,也不考核一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就让刘渊当冠军将军,同时兼匈奴五部大都督,让他带兵守邺城,使得这个人又牛了起来。
刘渊不但水平厉害,他的那个儿子刘聪也是个猛男。刘聪虽然年纪不大,但“骁勇绝人”“弯弓三百斤”,而且“博涉经史,善属文”,不打架的时候跟那些名士混在一起,档次一点也不低。他年轻的时候就到首都读书学习。大概他生得豪爽,口袋里现金又多,连续喝一个礼拜的名酒,也从不皱眉,是酒色财气一样不少的主儿,所以“名士莫不与交”。司马颖
又让他当了积弩将军。父子两个人同时混得这么好,大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同胞。刘渊的堂叔祖右贤王刘宣天天帮他做宣传,号召大家以后要团结在刘渊的周围:“自从汉朝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后,我们匈奴就只剩下一块招牌了,连一块地皮都没有。就连贵族也降为最底层的百姓。现在咱们虽然还很弱,但人口也还不少于两万,为什么要听别人的摆布?现在刘渊很强很有水平,这是老天要让我们重新抬头,才让他这样的人生下来的。现在司马氏内斗搞得热火朝天,而且规模越来越可观,冲击面越来越广,群众的怨恨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差不多要灭亡的王朝。这也是我们恢复匈奴国的大好机会。”大家一听,拿形势来一分析,然后再用大脑一思考,觉得他讲得太有道理了,都说要顶贤王的话!
刘宣马上跟大家一起,用记名投票的方式一致选举刘渊任大单于,然后派呼延攸跑到邺城向刘渊宣布这个任命,表示各部从今天起,都要照大单于的指示办事。
刘渊一听便知他人生最光辉的一页就要翻开了。当然,这光辉的一页并不是说翻就可以翻的。而且他现在还在邺城当官,全天候都在司马颖的监控之下,要是离开邺城一步,司马颖就不爽了。离不开邺城,就算有天大的本事,这一页你也翻不开。刘渊向司马颖
请假,说他有个族人不幸逝世,他要回去为那个同胞主持葬礼。可司马颖却不批准。刘渊没办法,只好派呼延攸先回去,要刘宣召集五部队的武装力量,到处宣扬是要为司马颖而战的——当然,他的真正目的是想把司马氏打倒在地,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他只好继续住在邺城,整天郁闷不已。
当然,刘渊不仅仅是在那里郁闷,而是在郁闷中寻找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造成这个机会的就是王濬和司马腾这两个人。这两个人一造反,刘渊马上就跑到司马颖那里,对司马颖说:“老大,现在这两个人的部队有十多万,我们这里的人太少了。最好让我回去动员匈奴五部的兵前来帮老大一点忙,这才对得起老大的栽培。”司马颖当然看不透刘渊的真实意图,只是很天真地说:“你真的能动员五部的力量?就算真的能动员起来,恐怕也不是鲜卑、乌桓那些部队的对手啊。我打算带着皇帝到洛阳去,暂时避开一下他们的锋芒,然后命令各地的部队过来。你觉得怎么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