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守义,教授,男,1958年7月生,中共党员,工程地质专业博士。曾先后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78-19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1982-1984)、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86-1989),分别获力学学士学位、岩土工程硕士学位、工程地质博士学位。1992年和1997年分别被评为副教授和教授。现为土木工程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分析与控制,先后担任“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等本科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有限单元法”、“弹塑性力学”、“高等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的主讲教师。教学效果良好并多次举行全院规模的观摩教学。近年来承担的科研课题:岩土边坡地震滑动位移分析、原状泥化夹层的动力特性研究、岩土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粉煤灰动力特性及灰场地震稳定性研究、结构动力学分析、地基承载力及其概率分布特征、隧道围岩稳定预测等7项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其中,国家重点项目“原状泥化夹层的动力特性”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提供了山体的动力特性参数,“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被应用于黄河小浪底工程山体地震稳定性和孔板消能振动研究当中。先后在《地质科学》、《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刘汉东,男,1963年11月生于山东菏泽,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93年5月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理学博士学位。1993-2001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岩土工程系系主任,2001年4月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分管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员(IAEG),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ISRM),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青委会副主任,中国地质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勘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岩石力学学会秘书长,河南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94年获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奖,96年评为水利部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跨世纪人才,98年获郑州市首届杰出青年教师园丁奖,河南省首批高校优秀往届毕业生,99年为教育部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0年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年河南省创新人才。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及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等方面,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培养硕士研究生16人,联合培养博士生2人。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IBC)和美国国际人物传记研究中心收录。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课题、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创新人才基金、国家外专局资助项目和三峡、小浪底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等多项,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颁发的重点科技攻关集体荣誉证书,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代表性著作有《边坡失稳定时预报理论与方法》、《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岩体工程学科性质透视》等5部,全国统编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EI和CICSC等摘录,获河南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2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