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30129024
  • 作      者: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首先必须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展开
内容介绍
    《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核心、战略要点、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对科学发展观的阐释以及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突破,即发展战略的理论突破、发展战略的形态突破和发展战略的体制突破,做了重点的论述。特别是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如何在未来20年进程中对于国家精准调控的机理,做了详细的分析。由此,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3项总体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设计了有关的指标体系,拟订了新时期干部政绩考核的5项标准,包括了未来20年中国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方面的建设方略研究。《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还以以往的年度报告为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统计分析和可持续能力的比较分析,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际领域中,《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独立地提出了系统辨识“发展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连续4年完成了全国的定量运算框架,提出了相应的宏观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通过认识、解释、反演、推论等方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此外,我们把人的发展与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同资源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全球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其实质就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控和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通过舆论引导、观念更新、伦理进化、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政府规范、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其实质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不稳,则无法满足当代和未来人口的幸福生存与发展。“核心”背谬,将制约人类行为的协调统一,进而又威胁到“基础”的巩固。因此,上述两条主线不仅应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纲要,而且也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应当永恒探索的议题。
    上述两大关系的进一步阐释,将贯穿于本书的各个章节,而其实质也将进一步表达在“效率与公平”的整个思考之中。可以想像,所谓的“效率”更多地注重在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增长与财富的积累方面、物质、能量的有效转化和供需均衡,它应当体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同时也可以想像,所谓的“公平”则更多地注重人们基本权利的享有、财富分配的合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社会组织结构的有序、社会心理的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它应当体现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而“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就其实质而言,将涵盖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两大关系的统一。这样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线,也将始终地把“效率与公平”纳入到它的基本思考之中,并且作为正确判别和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深层理论的基础。
    诚然,世界上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许多相关的研究领域也都从不同的侧面和以不同的方式研究这两大关系的总体优化。而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线研究,它能以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角和全方位的把握,去识别与总结人类发展的共同未来,并着力于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协同进化同人与人的和谐均衡,纳入到一个更普遍、更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
展开
目录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  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代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创新(导言)
第一篇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研究主题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一  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呼唤科学的发展观
二  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
三  科学发展观揭示“整体、内生、系统”的本质内涵
四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规律
五  科学发展观反映“动力、质量、公平”的三大本质要素
六  体现科学发展观有效贯彻的七大主题
七  衡量科学发展观的宏观判据
八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灵魂
附录1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第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创新
一  发展理论的战略聚焦——“发展红利”的挖掘
二  发展形态的战略设计——从节点到网络的演进
三  发展体制的战略突破——欧盟架构的借鉴

第三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调控机理
一  促进经济增长是“神秘四角”精准调控的动力基础
二  增加就业是“神秘四角”精准调控的民生要义
三  稳定物价是“神秘四角”精准调控的操作杠杆
四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神秘四角”精准调控的外部支撑

第四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创新战略
一  实施背景和战略选择
二  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三  科技发展战略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  21世纪前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  国家创新体系
六  未来20年中国科学技术的项目选择
七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科技支撑

第五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强国战略
一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二  由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化
三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程
四  积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六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平台构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跃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中国50年的城市化进程
三  中国城市化面临严峻挑战
四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五  中国城市化要走出三大误区
六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七  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将尽力获取“发展红利”
八  中国城市化的支付成本
九  组团式城市群引发的经济社会深刻变革
十  中国城市化战略设计七原则
十一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分步实施目标
附录2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国城市化的六大战略任务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
一  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
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评价原则
三  循环经济模式的四大战略定位
四  循环经济模式的系统结构和产业革新
五  循环经济在全球的兴起与发展
……
第八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定量批标设计
第九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域发展分析
第十一章 全面建社会的四大能力建设

第二篇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计报告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第十三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数据统计图表

第三篇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资 产负债报告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
第十五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资 产负债分析图表
第十六章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资产负债分析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