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影产业经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46608
  • 作      者:
    刘藩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刘藩,1976年生,文学博士,电影学博士后,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领域涉及影视、文化产业、文化战略等方面。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我国影视创作生产重大问题研究”(10GJZ001)课题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08&ZD056)课题组成员,国家财政部项目《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编委。<br>    已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当凤凰涅槊时——对五家国有电影企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获“第十六届(2007)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从创意产业的角度看文化消费与电影市场——寻找增强我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的市场路径》获“第十五届(2006)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另外有4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转载。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完成了6项省部级或国家级科研项目,多个科研项目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被相关决策机构所采纳。
展开
内容介绍
    电影史一种奇妙的艺术。电影产业具有激动人心的创意经济特性。电影产业的经济总量不大,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小。电影的经济规律和它的艺术规律一样迷人。<br>    《电影产业经济学》运用电影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哲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对电影产业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建构了一个电影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展开
精彩书评
    刘藩的《电影产业经济学》用经济学理论对电影产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并指出了电影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的一些艺术经济学特点。对电影企业的经营而言,该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著作。<br>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刘纪鹏<br><br>    这些年来刘藩在办公室里像苦行僧一样通宵达旦地阅读写作,像新闻记者一样不知疲倦地四处奔波调研。他掌握了诸多新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使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研究既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又建立在坚实而丰富的事实基础上。《电影产业经济学》的完成显示了他“行千里路”的志向、“读万卷书”的雄心,以及把电影的产业研究与电影的学科建设联系起来的学术抱负。<br>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贾磊磊<br><br>    《电影产业经济学》视野开阔,架构合理,资料翔实,系统深入地论述7电影产业经济学的各个方面;理论上有国外产业理论的依托,实践上既有国内最新产业现状的调研分析,也有海外产业的参照;兼具较大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特此强力推荐。<br>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教授 陈旭光<br><br>    中国要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变,有赖于电影理论研究、尤其是电影产业研究的支持。任重而道远,寄希望于更多像刘藩这样的青年学者努力开拓中国电影研究的新局面。<br>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 饶曙光<br><br>    刘藩执着于在绚烂的产业景观中,探寻电影价值创造的源泉和风险控制的配方;在枯燥的数据背后,《电影产业经济学》揭示了电影作为经济产品运行的规律。<br>    ——《电影艺术》主编、电影理论家 吴冠平<br><br>    《电影产业经济学》是艺术与传媒经济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作者对电影产业的理解非常深刻。<br>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李怀亮<br><br>    要成为好的类型片导演,仅仅了解电影艺术还不够,还需要对电影产业的深刻理解,后者是导演与体制开展合作的基本要求。《电影产业经济学》深刻而不深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br>    ——著名导演 宁浩<br><br>    “垦荒时代”电影产业的构建者们急需思想养分的鼓舞,刘藩的研究成果会对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成型产生深远的影响。<br>    ——光线影业总裁 张昭<br><br>    刘藩是电影产业研究领域的少壮派,其《电影产业经济学》不是一般的书斋电影研究,而是一种“接地气”的研究,对业界实践操作有明显的借鉴价值。<br>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郑虎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电影业的发展所走过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从历史来看,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市场化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化发展。这四个阶段中只有后两个阶段可以以电影产业命名,这之前只有电影事业,而无产业。从空间来看,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东部的市场化改革较为成功,产业发展成果显著,而农村和西部则比较落后。电影产业的地域空间上的这种发展不平衡,源自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电影产业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地方。<br>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电影业模仿前苏联建立了“条块结合”的计划经济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中央和地方联合管控电影事业。具体来讲,电影生产和发行放映政企合一、按指令性计划指标运行。电影生产指令由国家下达给有限的几家国有电影制片厂,制片厂生产出的影片只能由中影公司按照固定价格收购。在发行放映方面,在中影公司之下,地方设立多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形成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发行放映体制。同时,地方发行放映公司又都由所在地政府行政管理,所以,构成典型的“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条块结合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确保电影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完成宣教任务,保证全国观众都能看到电影,实现社会政治效益;劣势则在于“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市场发育,难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电影企业等级分明,不是独立的可以自行交易的市场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发挥,导致电影生产长期处于低效率状态。<br>    中国电影业的计划经济模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随着农村承包制改革的推进,电影业也开始了市场化探索。1984年7月,在借鉴农村改革经验进行城市改革的大潮中,《街上流行红裙子》摄制组首先向长影厂提出了承包方案。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br>    ……
展开
目录
序一 中国电影发展与电影产业研究<br>序二 电影理论创新的成功探索<br>绪论 电影产业研究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探索<br>第一节 我国电影市场化发展和产业化改革的历史沿革<br>一、计划模式与市场化探索<br>二、市场化改革的突破与产业化发展<br>第二节 我国电影产业研究概况<br>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br>一、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设想<br>二、研究框架<br>第一章 电影产品和电影供需<br>第一节 电影产品的多重属性<br>一、电影是准公共产品<br>二、电影是版权产品<br>三、电影具有外部性<br>四、电影在跨国接受中有文化折扣和文化增益<br>五、电影具有横向和纵向区别<br>六、电影是创意产品,需求不确定,市场风险大<br>七、电影影响力大,是文化传媒产业的核心资源之一<br>第二节 电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br>一、电影产品的需求<br>二、电影产品的供给<br>三、电影的差别定价<br>四、电影供求规律和资源配置<br>小结<br>第二章 国际电影市场<br>第一节 国际电影市场概况<br>第二节 美国电影市场<br>第三节 亚洲电影大国市场<br>一、日本电影市场<br>二、韩国电影市场<br>三、印度电影市场<br>第四节 欧盟电影大国市场<br>一、法国电影市场<br>二、英国电影市场<br>三、德国电影市场<br>四欧盟27国电影市场<br>小结<br><br>第三章 中国电影市场<br>第一节 我国电影市场概况<br>第二节 一级市场:主流院线市场<br>一、主流院线市场发展概况<br>二、主流院线市场的问题和发展趋势<br>第三节 二级市场:农村和主流院线市场之间的过渡性夹层<br>一、中国电影二级市场的变迁和界定<br>二、中国电影二级市场经营模式分析<br>三、二级市场开发的升级模式:一级消费在二级地区的扩张<br>四、中国电影二级市场的性质和规模<br>第四节 三级市场:以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开发模式做大农村电影市场<br>一、文化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电影公共文化服务<br>二、农村电影发展的模式<br>三、发展农村电影市场应重视农民观影需求<br>小结<br><br>第四章 电影产业的价值创造与风险控制<br>第一节 电影产业的价值创造和产业价值链<br>一、价值创造、价值链和全球产业价值链<br>二、电影作为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与电影产业价值链<br>第二节 电影产业的风险和风险控制<br>一、电影产业的风险<br>二、电影产业的风险控制<br>第三节 价值创造、风险控制与电影企业经营模式<br>小结<br><br>第五章 大电影公司的投融资发行横式<br>第一节 美国六大电影公司的投融资发行模式<br>一、六大公司概况和特色<br>二、六大公司的发行主导模式<br>三、六大公司在制片领域的项目开发和投融资模式<br>第二节 中国电影制片发行业的现状和问题<br>一、中国制片发行业现状<br>二、中国电影制片发行业的资金问题<br>第三节 中影集团制片发行业发展分析<br>一、中影集团制片发行概况<br>二、《建国大业》的投融资和制作发行<br>第四节 博纳影业制片发行业发展分析<br>一、博纳发行主业发展概况<br>二、向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br>第五节 华夏电影公司制片发行发展分析<br>小结<br><br>第六章 独立电影公司经营横式<br>第一节 美国的独立电影和独立电影公司<br>一、美国独立电影的性质和数量<br>二、美国独立电影公司的两种分类<br>第二节 美国代表性独立电影公司<br>一、梦工厂<br>二、米拉麦克斯<br>三、狮门影业及其他独立电影公司<br>第三节 我国独立电影公司的运作模式<br>一、我国独立制作影片和独立电影公司的概况<br>二、新画面影业<br>三、派格太合环球传媒<br>四、宁夏电影集团<br>小结<br><br>第七章 产业融合与电影产业链整合<br>第一节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大电影产业链<br>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br>二、产业融合论和电影产业变革<br>三、电影产业链整合<br>第二节 美国大电影公司及其所属传媒集团的产业链整合<br>一、产业链整合的经验<br>二、产业链整合的教训<br>第三节 中影集团电影产业链整合<br>一、我国娱乐传媒业及电影产业整合的基础<br>二、中影的产业链整合概况及效果<br>第四节 上影集团的产业链经营<br>第五节 华谊兄弟公司:以混合整合谋综合发展<br>……<br><br>第八章 电影国际贸易与国家文化软实力<br>第九章 核心电影人才与相关产业机制<br>第十章 我国电影产业政策与电影管理<br>结语 以深化改革实现电影产业大发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