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性与趣味性并存。本书既提出了一些极为深邃的命题,如正义的意涵、整体性危机、游戏规则与社会秩序建构等,也融合了当下极为新潮有趣的素材,如《哈利·波特》《死亡笔记》等。深刻的思想、趣味的体裁、猎奇的视角、精妙的隐喻等,使读者在愉悦的心情中感受思想的魅力。
2.极富可读性。书中的体裁(神话、寓言、小说、艺术等)貌似与司法诉讼相差甚远,作者却能娓娓道来,在诉讼“内”与“外”游刃有余,通过鲜活的故事,解构深奥的程序法理,这不能不说是匠心独具,也反映了作者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3.跨学科方法的运用。本书对宗教与诉讼、社会与诉讼、游戏与诉讼、文学与诉讼等新颖的命题作了不同程度地窥探,也得出了一系列较为新颖的结论,令读者对刑事诉讼有着全新的理解。
《“独角札丛”系列:十字架上的正义》分为十辑:第一辑为“神话与诉讼”,第二辑为“文学、艺术与诉讼”,第三辑为“历史与诉讼”,第四辑为“故事与诉讼”,第五辑为“制度法理”,第六辑为“学术争鸣”,第七辑为“法学教育”,第八辑为“治学人生”。
《“独角札丛”系列:十字架上的正义》涉猎范围较广,内容颇有新意。本书的主题涉及刑事诉讼与诸多学科的交叉,包括文学与诉讼、历史与诉讼、艺术与诉讼、故事与诉讼等。本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例如同名文章《十字架上的正义》阐释了《圣经》中的诉讼和证据法则,这些诉讼及证据法则影响了中世纪及之后的刑事诉讼及证据制度。有些文章则是完全趣味性的,如《扑克牌中的法律故事》《游戏与诉讼》《法律人的爱情之辩》《乔峰的“原罪”与“本罪”》等;还有些文章是历史上的悬案、影视剧体裁以及文学中的诉讼等。书中还收录了作者的大学演讲以及自身的求学经历,字里行间彰显了一位激情四射的青年学者与法学教师。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以最理想的信念、最渊博的知识、最诚挚的态度去对待学术与学生。
◎ 第一辑 神话与诉讼
十字架上的正义
魔法、巫师与神谕裁判的兴起
冥神抢亲与“调解型”刑事诉讼
法官之魂:朱庇特、赫耳墨斯抑或赫拉克勒斯?
“死亡笔记”与可感知的正义
◎ 第二辑 文学、艺术与诉讼
寓言中的诉讼(三篇)
乔峰的“原罪”与“本罪”——谈刑、民证明的差异
剧与诉的随想
正义之舞
福尔摩斯与柯南:刑事诉讼中的国家与个人
游戏与诉讼
刑事诉讼与法国文化——《5法郎》的故事
程序正义与怨念
◎ 第三辑 历史与诉讼
圣殿骑士的死亡密码
人民改变历史:美国陪审团审判中的自然正义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英国陪审制在殖民地缘何命运多舛
法律人的爱情之辩:波塔利斯VS米拉波
“奥玛杀了我”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评卡拉案
塞勒姆女巫审判案中的程序与正义
刺破“悬案”面纱的程序利刃/
◎ 第四辑 故事与诉讼
扑克牌中的法律故事(四篇)
刑辩律师的三个“故事”
◎ 第五辑 制度法理
强化监督实现刑事立案规范化
缺乏刚性,刑事程序难免失灵
走向刑事宪法/刑讯逼供的证明与非法证据排除
何种程序,如何救济?——评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虚拟的法院,虚构的正义?/法官权力之源与品格之治
◎ 第六辑 学术争鸣
超越东西方的“真”
“职权主义”的认识误区与正当之辨
检察权四论
异哉所谓“有朝一日倒过来”者——与贺卫方教授商榷
误读的名言与误解的制度——“法官仅是法律的代言人”吗?
刑事调解抑或刑事和解——与罗结珍教授商榷
参审制研究的三个错误判断
◎ 第七辑 法学教育
法国法学教育三题
给法学留点想象的空间——回应某一同事的教学批评
理想很难,但值得我们一辈子追求——2009年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新生入学
典礼作为教师代表的讲话
我们相互见证成长——致2007级法学院本科班同学
让激情点燃梦想——致2008级法学院本科班同学
智慧的断点——致2010级法学院本科班同学
十字路口——致2011级实验班学术方向的同学
那曾是也将是一段最美好的缘分——谨以家人的名义
取舍——致毕业班的学生
◎ 第八辑 治学人生
学问于山水之间
埃克斯往事
◎ 后 记
★我们正处在迈向法治与文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司法文明颇受关注。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核心标志,刑事诉讼文明则又构成了司法文明的核心。作为从事刑事诉讼和司法研究的学者,作者这部《十字架上的正义》史论结合、述论结合,深刻地揭示出了司法文明的丰富底蕴与要素。可以说,这是本著的价值所在。
——张文显(著名法理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