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4.2014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9194939
  • 作      者:
    左常升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为了进一步传播《国际减贫动态》,扩大社会影响,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这些成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分别于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从《国际减贫动态》中选择文章,相继编辑出版了《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0》、《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1》、《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2》、《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3》。这四《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4)》出版后,深受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干部的欢迎。为此,现从2013—2014年的《国际减贫动态》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中选择了26篇文章,编辑出版《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4》。
  《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4)》分为四个专题:减贫理论、前沿问题、减贫实践和国别案例。这问题涵盖了当前国际减贫领域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精彩书摘
  《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4)》:
  有关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讨论才刚刚开始,要想知道其全貌还为时尚早。但可以想象,以后的发展议程或许没有太大变动,类似于消除极端贫困之类的目标应该仍在目标框架之内。只是由于全球贫困状况的变化,某些具体目标可能会做调整。目前,以“日均1美元”计算的全球贫困率已经减半,不过并非每个地区都达到了该目标,尤其是在非洲和一些境况脆弱的国家。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将促使国际社会和国家层面制定一个更雄心勃勃的减贫计划。比如,将日均生活消费低于1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降至零或接近零的水平——世界银行正考虑以此为目标。诸如此类的目标还有可能出现在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中。在合适的时候,国际社会或许会制定一个更加宏伟的发展议程,以“扭转减贫速率放缓的弧线”,并以远快于过去25年的速度消除贫困。
  但是,与1990年相比2015年的局势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不平等的加重,二是穷人在风险和冲击下的脆弱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需要我们超越以前那种简单的目标,不能把目光局限在“1美元”贫困线下的人数或人口率变化上。
  1965-1990年,东亚经济体“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公平”,这一奇迹主导了25年的全球发展,给减贫事业带来了双重红利。对于它们在发展政策方面的经验教训,人们曾进行了大量讨论和争辩。本文无意回顾这些争论,在1990年以后局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和印度分别因为在20世纪80和90年代以后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了发展领域的佼佼者。但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腾飞一直伴随着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在最近的25年中,世界各国收入不平等状况加剧,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担忧。即便是东亚“奇迹”的创造地,也没能阻止不平等加深的趋势。总的来看,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自1990年以来贫富差距扩大的国家人口已超过80%。而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自2000年以来已缩小了不平等。人们认为,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国家采取了协调一致的政策,包括以社会保障为导向的政策干预。
  有人对全球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发现全球最为强势的经济力量其实是在扩大不平等。若实施市场经济改革、放开国际贸易,首先受益的必然是那些条件较好的、有着更多资本、技术和更好地理位置的地区,如沿海地区。除了市场力量之外,技术变革的力量也促使生产模式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技术报酬持续走高。由于财富分配和人力资本分布本来就不均,上述两个因素使得贫富差距愈加悬殊。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技术还是贸易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答案并不统一。但就目前来看,人们普遍认为这两者都很重要。在未来25年,技术和市场的根本力量不大可能发生逆转。因此,若没有积极的政策干预,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消除贫困的目标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平等是影响社会福祉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和贫困问题一道成为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因为贫富差距悬殊会消弭经济增长对减贫的积极影响,阻碍各国实现减贫目标。例如,有研究表明,如果不平等状况的没有加剧,那么亚洲在过去20年间经济增长可以减贫的数量将比现在多出约2.5亿人。与之类似,若不是巴西在1998-2009年缓解了不平等状况,该国的经济年增长率需要提高4个百分点才能达到同等的减贫成效。因此,对于2015年之后的发展议程来说,采取各种措施来消除不平等将是至关重要的。
  上文已提到,2015年和1990年相比,发展现实和话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即风险和脆弱性在最贫困群体生活中扮演起了核心角色。这些脆弱状况(比如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总是与贫困群体如影随形。针对这个主题,如今已有了一些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脆弱性的范围、程度和性质。然而,脆弱性加剧的状况却并未因此而改变。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泛滥、金融危机和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风险的都在向我们发出警示。它们将在两个方面影响到千年发展目标和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
  首先,穷人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对他们生活和内心造成的冲击并未完全体现在当前的贫困指标中。类似于《穷人的声音(Voices of the Poor)》这样的定性研究对上述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定量研究者也发现,风险带来的成本可能会拉低贫困群体的收入。如果计入这一点,目前很多处于贫困线以上的人口恐怕仍然属于贫困之列。所以,当前贫困测量的标准方法可能低估了实际贫困人口数量。
  其次,冲击和风险可能对家庭生产力构成中期影响。例如,在家庭困难时期婴儿的营养摄人不足将影响身体发育,即使在家庭经济状况宽裕时给他们补充等量的营养也很难恢复正常。在面临这些风险时,贫困户采取的应对策略或许在短期内有效,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从长期来看这些策略可能会限制他们增收,使其陷入贫困陷阱、难以自拔。例如,他们可能不愿引种某些风险较高但单产也很高的作物品种,也不愿在人力资本方面进行较多投资。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减贫理论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研究重点和政策建议
教育、政府和市场在消除贫困方面的作用
选择一种瞄准方法识别印度贫困线以下家庭
实现十亿人脱贫需要多久?

第二部分 前沿问题
世界上多维贫困人口生活在哪里?
识别“底层十亿人”:脱离国家均值的视野
后千年发展议程国际动态
社会保障、贫困与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
NG0与公民社会在发展与减贫中的作用
援助与贫困:援助为何未能(显著)减贫
全球化、企业社会责任和贫困

第三部分 减贫实践
非洲的脉搏:对影响非洲经济前景诸多问题的分析
教育的地位:提高学习,扩展机会
——以发展为导向改善世界最贫困国家的教育
越过阻碍有效国际环境援助的壁垒:一项对日本、丹麦和
世界银行援助模式的比较研究
长期贫困报告2014-2015:通往“零极端贫困”之路
在社会企业与社区公私部门合作项目中的实施约束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减贫的启示
成功减贫的驱动力

第四部分 国别案例
低收入非洲学习的榜样:中国的发展经验
中国在妇女、儿童发展方面的进展
莫桑比克的家庭企业:对减贫至关重要但尚未纳入发展议程
现金转移支付、减贫与妇女赋权
——巴西、智利、印度、墨西哥和南非的比较研究
巴西社会救助蓬勃兴起
从“家庭补助金”(BOLSA FAMiUA)计划到“巴西没有贫困”计划
——近期巴西在克服极度贫困道路上的探索之旅
印度的城市贫困
美国和欧洲的社会企业:在差异中了解和学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