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模仿到创造 科学无捷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787806
  • 作      者:
    (日)酒井邦嘉著
  • 出 版 社 :
    海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酒井邦嘉,1964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8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1992年完成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博士课程,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就任东京大学医学部助手。1995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部研究员。1996年任麻省理工学院(MIT)语言·哲学科访问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教授。曾经获得第56届每日出版文化奖、第19届塚原仲晃纪念奖。主要著作有《挑战心灵的认知脑科学》(心にいどむ認知脳科学,岩波书店)、《语言的脑科学》(言語の脳科学,中央公论新社)、《了解、开发、保护及培育大脑——第7卷》(脳を知る·創る·守る·育む-第7巻,共著,KUBAPRO)、《从16岁开始的东京大学冒险讲座——(3)文学/大脑与心/数理》(16歳からの東大冒険講座-「3」文学/脳と心/数理,共著,培风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以作者酒井邦嘉在东京大学的授课内容为中心汇集而成,是作者对科学家这一职业进行深刻思考后总结得出的成果。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乔姆斯基、朝永振一郎、居里夫人、寺田寅彦、卡哈尔……这些人有着共通的思考方式,并且对真理抱有独特的执着。本书将带领读者与他们留给我们的真理进行一次碰撞,通过了解科学家这一职业来触及科学研究的本质,也将加深对“人类的真知”更深层次的理解吧。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引领读者思考“独创性是如何产生的”。希望《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能带您走入科学的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另外,就像在开头介绍爱因斯坦的话那样,一个人是否确信自己“理解”这个世界,会很大程度上左右这个人对待学问的心态。所以说在学生阶段要尽可能多地去“理解”各种事物,这种经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当你对一个问题恍然大悟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快感和欣慰,就像解开数学或物理难题那样,当你理解的时候就会有绝对的把握确信自己是真的明白了,也就是那种“拨云见日,百分之百弄明白”的感觉。
  所以说,重要的不是已经知道的内容和知识,而是这种深刻“理解”的不断累积,这才是将来科学研究的血和肉。“与知识相比,理解更重要”,即“与知道相比,明白更重要”便是科学研究的哲理。
  对许多人来说,爱因斯坦以下的话语(1936年对学生说的话)或许会另他们感到非常意外吧。
  科学研究都是基于假设来进行的,这个假设就是,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的行动都是依据自然法则决定的。
  也就是说,像人类的行动这种看似有自由意识、偶然发生的行为,其实也是在自然法则的支配下必然会发生的,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就是以这种假定为前提的。因此,基于这种理论,以这种假定为前提的心理学可以被称之为科学,而不以这种假定为前提的心理学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了。现代心理学有这种两面性,是因为包括人类行为在内的心理活动尚未完全被科学所解明。
  分子生物学家贾克·莫诺(J.Monod)的著作《偶然和必然》中有以下的内容:科学方法的基础,在于“自然乃客观存在”这一原则之中。也就是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各种现象都应该从“目的因”(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之一),也就是“(造物者的)计划”去解释,才能完成对“真实”的认知,对于这种观点,是要彻头彻尾地否定的。
  根据这样的观点,“为了吃到高处的叶子这一目的长颈鹿的脖子才长得那么长”,或者“为了社会交流这一目的才产生了人类的语言”这类关于进化的说法,要生搬硬套地从目的来解释客观现象,显然是不科学的。如何将人类的行为和主观的内心活动用科学的力量“客观地”进行明确的解释,才是真正的科学性难题。
  或许会有很多人认为科学完全是正确的事实堆积起来的,其实不然。建造“科学”这座建筑物的时候,在事实证据不足的地方,是用“科学假设”来进行填补支撑的。
  由于科学还不够成熟,所以会使必要的“钢结构”可能有欠缺。由新发现所带来的革命性冲击,也随时有可能让这座建筑物轰然倒塌。
  所以,要想弄清楚“科学是什么”,也很重要的一环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去理解“什么不是科学”。由于科学是准确合理的,所以不符合道理的迷信就不是科学。
  这样的话,关于占卜和灵异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并不是因为占卜有时候不准确才称其为非科学。
  天气预报虽然不能每次都准确预测,但它是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的。另外,鬼怪、飞碟等的存在虽然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证明,但反过来也很难证明鬼怪不存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无法去寻找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出现的鬼怪。即使我们去找了,结果没找到,也不能因此而得出“鬼怪不存在”的结论。因为没准下一秒钟鬼怪就会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也说不定呢。
  为了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哲学家卡尔·雷蒙德·波普尔(Sir Karl Raimund Popper)提出了以下方法。他指出,能够进行反证(证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的理论是科学性的,不能进行反证的学说是非科学性的,无关乎能否正面验证。
  即使可以验证某个理论的事实存在,但这个事实或许只是偶然性的巧合事例而已,所以不能说这个事例就“证明”了这个理论的科学性。即使我们去调查收集某项法则成立的条件,我们也很难验证这些条件的正误。还不如随着科学的进步去不断改正错误。这种做法或许更加“科学的”。
  另一方面,非科学的学说既不能进行正面验证也不能进行反证,所以如果非要去接受这样的学说,就只有无条件地去相信了。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被称为“反证可能性”。能否进行反证成为判断是否科学的依据,这种看起来貌似有点不靠谱的说法,但仔细推敲却又正确,真是相当有趣。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科学研究的哲学——理解比知道更重要
第2章 从模仿到创造——科学无捷径
第3章 研究人员的哲学——如何磨砺“个性”
第4章 研究的感性——挑战不可思议
第5章 发表的常识——传达力
第6章 研究的伦理——所谓公平竞争
第7章 研究与教育“难两全”——研究者的培养
第8章 科学家的社会贡献——推动进步的人们
引用原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