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一项关于教师行动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88588
  • 作      者:
    吴洪富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教学与科研关系是现代大学的根本问题,也是一 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教学与科研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 系,以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界的重 要课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 育大众化、市场化的推进,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更成 为研究的热点。
  从研究范式来讲,已有研究可以分为本质主义范 式和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前者试图探寻教学与科研之 间内在的、确定的本质关系;后者则试图描述教学与 科研关系的社会建构性,属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社会 学研究。在细致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认为,社 会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更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 未来研究的趋势。因此,本书定位为教学与科研关系 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又存在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之分。
  前者强调社会对于主体实践的制约,后者则强调主体 的自主行动。吴洪富编著的《教育博士文库·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一项关于教师行动的研究》则以协调“ 结构”和“行动”的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基础开 展研究。布迪厄的基本立场是反对社会结构与主体行 动的“二元对立”,强调社会结构与个体的双重建构 。由此,布迪厄构筑了一套包括场域、惯习、资本等 概念在内的理论体系。
  基于布迪厄的理论,本书把大学作为一种变迁的 场域,通过分析变迁场域中教师的实践及其逻辑,更 为深刻地理解教学与科研关系。大学场域有自己独有 的特征:大学场域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大学场域的 基本活动是教学与科研;大学场域的基础是高深知识 ;大学场域是一个非常隐秘的斗争场所。大学场域具 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即知识的逻辑。大学场域是相对 独立的,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演变以及知识型的演 化,大学场域也正经历着变迁。整体而言,19世纪及 其以前的大学是理性大学,而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 半叶以来,大学逐渐转变为学术资本大学。
  场域变迁导致了教师行动的变化。教师虽然仍普 遍持有教学与科研关系相统一的信念,但教师的行动 却呈现出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以及“重科研轻教学”的 倾向。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大学教师存在着信念与 行动的背离。其背后的原因是,大学场域的既有惯习 (即理性大学的惯习)和新生惯习(即学术资本大学的 惯习)的更迭与冲突。大学场域的既有惯习主要有“ 传道授业解惑”、“以学术为业”和“教学与科研相 结合”。新生惯习包括“科研至上”、“以学术为生 ”及“顺从等待”等。
  身处新的场域,即学术资本大学之中,教师不得 不动用各种资本去寻求科研以立身。在资本动员和位 置抢占中,大学教师分化为占支配地位的教师和处于 被支配地位的教师。但是,他们为了辩护自己的行动 ,却运用了同样的策略,那就是“以教学的名义”。
  处于支配地位的教师的行动策略主要包括:强调科研 之于大学的基础性地位,推动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学。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教师的行动策略主要有:提升教学 的地位、发展教学学术以及设立教学型教师等。经历 并不断斗争,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产生了身份的 认同危机,并出现了对大学传统文化的忘却。
  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与对立以及大学教师身份的分 化,使科学探究逐渐远离了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大 学教育是毫无生机的。教师是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具体 实践者和最根本的载体,因此重构大学教师的教学与 科研关系,成为改善大学教育的紧要之事。教师教学 与科研关系的重构,必须基于场域和教师行动的双重 变革。大学要进行场域重建,走向“民主大学”,即 大学要成为一个可以各抒己见的具有批判性的交流与 交往的中心。同时,大学要承担起改善教师发展制度 、教师评价制度并强化教学与科研关联的使命。教师 要注重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进行教学反思, 加入共同体并在其中发展,以提升教学与科研的联系 。
展开
精彩书摘
  群体性与个体性共存。布迪厄认为:“惯习是通过体现于身体而实现的集体的个人化,或者是经由社会化而获致的生物性个人的‘集体化’。”(布迪厄等,1998)这一描述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惯习具有群体性,总是为同一阶级或群体的所有成员所共有,是体现在同一场域内不同个体身上的集体倾向系统。布迪厄曾明确指出:“同一阶级的所有各个成员,都具有比属于其他阶级的任何成员更多的机会,去设身于其所属阶级其他一切成员最经常面临着的那个环境中。”(高宣扬,2004)”。也就是说,同一阶级或群体的社会成员所面对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条件相似,面临基本相同的生活情境,更有可能形成相似的性情倾向系统,具有相似的惯习。另一方面,惯习具有个体性,经过个体的内化,惯习在同一场域内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同一场域内,不同实践主体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拥有的力量不同,实践主体进入该场域的奋斗历程或人生经历也存在差异,所以场域内每个实践主体的惯习也不尽相同,如布迪厄所言,每个个体的秉性系统乃是他人秉性系统的一个变种(高宣扬,2004)。但归根结底,差异是相对的,相似是绝对的,“个人风格,不过是相对于时代的或阶级的风格的偏离”。在某一场域内,实践主体总会拥有一些相同的惯习,正是它们维持了场域的运行和独立存在,如布迪厄所言,“人们之所以对他们遭遇的现时所限定的某些未来的后果‘萦绕于心’,只是其惯习激发他们、推动他们去体会这些后果,追求这些后果所致”(布迪厄等,1998)。场域虽然形塑了惯习,但“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布迪厄等,1998)。
  被建构性与建卡勾.眭共存。社会结构影响着惯习,同时惯习又形塑着结构,惯习具有主动的建构性和被动的被建构性。惯习作为一套性情倾向系统,通过个人的社会化而实现社会结构的内化,这种内在化的社会结构,在特定场域内的主体身上表现为一致的系统反应,这种反应是主体应对场域要求而做出的可预见和有规律性的集体行动。在这个意义上,惯习是被建构的。同时,惯习又是“生成策略的原则,这种原则能使行动者应付各种未被预见、变动不居的情境……(就是)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可变更的性情倾向的一套系统,它通过将过去的各种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每时每刻都作为各种知觉、评判和行动的母体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可能完成无限复杂多样的任务”(布迪厄等,1998)。惯习作为一种“产生与组织实践与表述的原理”,通过与现实情境的遭遇,形塑社会结构,这又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对惯习作为“结构形塑机制”,布迪厄还曾有这样的经典描述:惯习“是持久的和可转换的秉性系统,是被结构化的结构,亦是起着结构化功能的结构的‘前性情”’(高宣扬,2004)。布迪厄不厌其烦地使用“结构”一词,拗口地创造出“被结构化的结构”、“起着结构化功能的结构”、“结构的建构”、“建构的结构”等短语,其用意仍是强调惯习调和主观与客观、协调个人与社会的独特价值。这在他的另一段论述中也有体现:“惯习,作为一种处于形塑过程中的结构,同时,作为一种已经被形塑了的结构,将实践的感知图式融合进了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之中。这些图式,来源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化,即通过个体生成过程,在身体上的体现,而社会结构本身,又来源于一代代人的历史努力,即系统生成。”(布迪厄等,1998)。
  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存。惯习是个难以把捉的事物,它们“在意识和语言的水平之下发挥功能,同时也超越了意识控制所能及的范围”。换言之,惯习作用的发挥似乎是人们可以感觉到的,是可以意识到的,但惯习具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又是人们无法计划、掌握和控制的,是无意识的。布迪厄曾说,惯习能“客观地适应于它们的目的,而又无须设定这些目的的有意识的目标,也无须设定对达到此类目的所必要采取的步骤的专门控制;同样地,它们也能客观地加以调整和正常化,却又无须成为顺从于规则的产物。总之,作为这样的一些事物,它们总是被集体地交响乐式地演奏出来,但又无须成为一个交响乐队总指挥的组织行为的产物”(高宣扬,2004)。这段论述将惯习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存的特点相对具体地展现出来。惯习是一种非形式化的实践性知识,虽然在实践中呈现,却不能有意地计划、控制。在这个意义上,惯习是一种已经内化到个体身上的体知。惯习在实践过程中生成,人们受惯习指导进行实践时却是前意识的、无知无觉的。也就是说,惯习作为一种实践的逻辑,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但又无法精确捕捉,因为“实践逻辑的逻辑性只可以提炼到特定的程度,一旦超出这种程度,其逻辑便将失去实践意义”(布迪厄等,1998)。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为何研究教学与科研关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超越结构与行动的对立
第二节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及其与本研究的联系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三章  变迁场域中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
第一节  作为一种场域的大学
第二节  大学场域的变迁
第三节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
第四节  今日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中国的实践

第四章  惯习更迭: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信念和实践相背离
第一节  教师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普遍认识与不同观点
第二节  与信念相背离: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践
第三节  差异与冲突的根源:惯习的更迭

第五章  资本动员与位置建构: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分化
第一节  利益追逐与资本动员
第二节  策略运用与行动辩护
第三节  认同危机与传统陨落

第六章  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重构
第一节  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愿景
第二节  场域重建与制度变革
第三节  教师行动变革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第三节  无尽的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Ⅱ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Ⅲ  “双优”教师访谈提纲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