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兰西在中国300年:从路易十四到戴高乐:du XVIIe siècle à nos jour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608937
  • 作      者:
    (法)贝尔纳·布里赛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法兰西在中国300年:从路易十四到戴高乐》一书,首次系统梳理和考察了从路易十四到戴高乐中法三百年间的交往历史,其间,有和平友好的交往,也有摩擦、争吵,甚至战争、屠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资料丰富,考论精深,行文流畅,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引人入深的可读性,是一部难得的论述中法关系史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贝尔纳·布里赛(Bemard Brizay),1941年8月4日生于法国鲁昂。历史学家。《费加罗报》《巴黎人报》资深记者。已撰著出版数部关于历史、政治与经济等方面的著作,如《1860:圆明园大劫难》《宋氏三姐妹》等;主编“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30种)。荣获第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兰西在中国300年:从路易十四到戴高乐》是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从路易十四到戴高乐总统三百年来的中法关系历史演变,其中对法国传教士在圆明园洋楼设计等方面的贡献,以及中法之间发生的几次战争,都做了客观公正的叙述和描写,丝毫不回避法国在针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尤其是劫掠圆明园的罪恶。
展开
精彩书摘
  队伍的最后,是身着野战服的两个炮兵骑兵排和两个步兵营。“他们都是雄赳赳的样子,与前面的队伍成为一个整体,给惯于以貌取人的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自布隆戴尔)令蒙托邦大出意外的,是一支非正规部队分散了围观者们的注意力,这就是来自各个部队的女炊事员!“这些妇女们大多数很年轻,她们穿着半男半女、半军半民的服装,像男兵们一样踩着鼓点齐步行进,让好奇的中国人看得目瞪口呆。”恒祺在一批身穿正式官服、骑在马上的官员们的簇拥下,在安定门前迎候法国人的队伍。葛罗对这一姿态表示赞赏。随后,队伍又顶着烈日继续前进,路上花了两个小时。巴藏古在记述这一场面时说:“诚然,这支远离法国5000法里的野战军,并不如战神广场上接受检阅的部队那么风光。”但蒙托邦将军还是尽了最大努力,使他的队伍像英国人一样人数众多,虽然不如他们堂皇,但至少和他们一样威风。
  我们可以从布隆戴尔将军所签署的《1860年中国远征军官方报告》中看到:“这支护送队伍并不亚于我们盟军的护送队伍,它穿过整个鞑靼城,次序井然,围观的人群拥挤不透,清廷官员只得轰他们走开,好让我们过去。”不过,还是出现一个小小的麻烦,对军容造成一些影响。地面上覆盖着一层煤灰,道路没有洒水,又经过那么长途的行进,法国护送队伍必须“在灰蒙蒙的尘雾中穿行,尘土粘在我们的衣服和胡须上,渗透到胸腔,迷住眼睛,使我们口干舌燥,呼吸不畅,连睁开眼睛都很困难。
  ”葛罗男爵和蒙托邦将军,在使团成员和参谋部军官们的陪同下抵达礼部,“一座外表相当难看的庞大建筑”(引自樊国梁主教),受到恭亲王和几位中国地位显赫的高官的迎接。这些官员都是文官,按照礼仪,武将均被排除在外。他们的官服前胸襟上都有各不相同的刺绣图案:或鹤、或雉、或孔雀及其他鸟禽……帕吕描述了当时的场面:“当葛罗男爵下轿时,恭亲王趋步至礼部大堂的门口。亲王施汉式礼(与满族的礼仪不同),双臂向前伸出,双手抱拳致意。
  法国特使则脱帽回礼。”亲王走上前来迎接特使,但特使抢在他迈过门槛之前迎上前去。亲王向他伸出手来,双方相互寒暄一番。亲王又拉起特使的手,引他来到位于自己左边的座位,在中国这是贵宾的位置。
  不过,所有法国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恭亲王身上。
  巴藏古(远征的纪实作者)对恭亲王的装束作了描述:“亲王穿着打扮与其他官员大致相同,但有一点不一样,作为皇室成员,他的官服胸襟前刺绣的不是上述所说的鸟禽图案,而是在肩上、背部和胸部四处绣有作为统治王朝象征的五爪龙纹图案;他的天鹅绒帽上镶嵌着一颗很大的翡翠,这是有血缘关系的亲王所特有的(只有皇帝可饰猫眼石,而珍珠只有皇后才能佩戴)。他的朝珠由珊瑚和龙涎香制作,从胸前一直垂到腰间,这是举行盛大仪式所穿戴的服饰。所有官员都佩戴朝珠。珠粒的材料从琥珀、珊瑚、青金石和红漆到彩色玻璃不尽相同。除此之外,他下身穿的是生丝做的裤子,脚蹬齐膝的黑色缎面靴子。如此这般,我们对恭亲王的服饰就会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国王的数学家们
第三章  在清朝的宫廷里
第四章  北京的法国传教团
第五章  巴多明神父
第六章  汉学家先驱
第七章  遣华使团
第八章  古伯察神父在中国
第九章  大沽炮声
第十章  进军北京
第十一章  圆明园大劫难
第十二章  “壮观场面”
第十三章  签订和约
第十四章  上海法租界
第十五章  圣水器、双角帽与军刀
第十六章  福州造船厂
第十七章  1883-1885:对华战争
第十八章  北京55天
第十九章  强占北京
第二十章  对经济的冷漠与不情愿
第二十一章  徐家汇与震旦大学
第二十二章  上海一东方的巴黎
第二十三章  两个法国面对两个中国
第二十四章  戴高乐与毛泽东
第二十五章  结束语
大事记
后记·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