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929295
  • 作      者:
    梁红卫著
  • 出 版 社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梁红卫,男,1971年11月生,河南省伊川县人,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河南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洛龙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挂职),管理学博士。兼任洛阳市政协常委,洛阳市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在《经济纵横》、《社会科学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篇,主编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8项。先后荣获“洛阳理工学院优秀教师”、“洛阳理工学院文明教师”“民革河南省参政议政先进个人”,“民革河南省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洛阳市第八批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蓬勃发展,日渐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理风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乃至对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管理问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中均处于起步阶段。为丰富合作经济理论,培育农民的风险意识,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风险管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稳健发展,梁红卫编著的这本《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应用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合作社在不同历史时期承受的风险迥异,解放前主要为战争风险,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则为政策风险。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其经营产业、生存环境和成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科技风险和信用与道德风险等多种风险的袭扰。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和传导,给农民专业合作社造成严重的损失,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压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的风险认知水平普遍不高且存在层次性,相对而言,合作社负责人对风险的认知程度稍高于普通社员。
  影响成员风险认知的诸因素中,文化程度和教育培训的作用最为显著;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理事等骨干成员多为风险厌恶者,他们对风险的态度与其年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和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
  基于上述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运用合作社和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的方法和预警机制的构建思路,并以A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加以诠释。在风险管理的实践层面,《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以风险发生前后为界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的目标进行恰当定位,并勾勒出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之后,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受风险四种策略的具体路径,建议政府从加强理论研究、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指导与服务、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完善价格保护机制、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方面着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展开
精彩书摘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研究》:
  4.2.3.6信用与道德风险
  信用与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信用与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会员违规和龙头企业违约两方面(贾蕊等,2006)。
  (1)内部道德风险。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因诚信观念淡薄,受有限理性支配而做出拖欠会费、违规生产、合同毁约行为等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带来的风险。
  (2)外部道德风险。该风险是指在“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在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事先已经进行了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设施及种养殖知识等大量专用性投资为要挟,压低价格或者直接从市场上收购,从而损害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的风险。
  4.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成因
  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风险的多样性,来源于其成因的错综复杂性。风险成因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交织的结果。
  4.3.1产业性质原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却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弱质性。农业是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寄托于大自然,受控于大自然。由于农业是以有生命的生物作为生产经营对象,因而产品的易毁性强,再加上农业中的种植业具有广袤的空间分布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自然界的各种灾害如洪涝、干旱、冰雹、霜冻、阴雨、低温、病虫害等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劳而无获”,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由于人类始终无法有效控制和避免自然环境的变化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因而,以农业为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必将时时面临自然风险的威胁。
  4.3.2经济体制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是引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风险的根本原因。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近乎完全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中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常常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陷入市场风险的深渊。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产量和生产结构的调节,是根据现行的生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生产价格进行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所以农业生产无法迅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众多的农业生产者由于受市场价格和利益的诱导,相互间又缺乏信息联系,因竞争而排斥或缺乏合作。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加上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容量有限,因而容易形成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过度竞争局面,造成农产品供求的大起大落,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丰产不丰收”。此外,在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风险,还将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市场风险。
  4.3.3社会转型原因
  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纵深推进,乡土中国正由“全耕社会”(农耕社会)向“半耕社会”(农工社会)演进(刘奇,2007)。演进过程中,新旧体制交织,特别是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肘制,以及政策实施中的递减效应等的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和结构及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使我国进入高风险社会。社会利益格局的失衡以及由失衡引发的各种社会利益冲突的激增,引发犯罪滋生,群体性事件频发等,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安全隐患,也使社会的“细胞”——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受社会风险的困扰。此外,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变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变迁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导致涉农政策与法制稳定性差,“朝令夕改”的事件屡见不鲜。政策与法律的不确定性,常常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面临政策与法律风险的双重冲击。经济上遭受惨重损失,甚至倾家荡产。例如《南方农村报》报载,政府的强拆令佛山乃至全省众多猪场瞬时化为乌有,不少养猪合作社血本无归(彭进和劳锦华,2008)。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创新之处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
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合作社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2.3 风险控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合作社风险管理经验与启示
3.1 国外合作社概况
3.1.1 美国合作社
3.1.2 日本合作社
3.1.3 德国合作杜
3.1.4 英国合作社
3.2 国外合作社规避风险的措施
3.2.1 项目评估
3.2.2 机制创新
3.2.3 人本管理
3.2.4 內外监督
3.2.5 期货保值
3.2.6 保险转嫁
3.2.7 权益保障
3.3 国外合作社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3.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3.3.2 农民专业合作杜应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3.3.3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加强人力资本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演进与成因探微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变迁
4.1.1 解放前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4.1.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组织演化
4.1.3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嬗变
4.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演进
4.2.1 建国前我国农业合作社风险的主要类型
4.2.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合作社风险的主要类型
4.2.3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的主要类型
4.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成因
4.3.1 产业性质原因
4.3.2 经济体制原因
4.3.3 社会转型原因
4.3.4 人类认知原因
4.3.5 组织机制原因
4.3.6 成员素质原因
4.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特点
4.4.1 自然风险多发
4.4.2 市场与技术风险凸显
4.4.3 多种风险交织
4.4.4 风险系数骤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认知与偏好
5.1 概念阐释
5.1.1 风险认知
5.1.2 风险偏好
5.2 数据来源
5.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认知
5.3.1 调查样本与问卷说明
5.3.2 农民专业合作杜普通社员对风险的认知
5.3.3 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对风险的认知
5.3.4 模型选择及结果分析
5.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偏好
5.4.1 调查样本说明
5.4.2 研究方法介绍
5.4.3 研究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与预警
6.1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概述
6.1.1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
6.1.2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模式
6.1.3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流程
6.2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标的
6.2.1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然风险评估标的
6.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风险评估标的
6.2.3 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风险评估标的
6.2.4 农民专业合作杜信用与道德风险评估标的
6.3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度量
6.3.1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6.3.2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方法
6.4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6.4.1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定位
6.4.2 农民专业合作杜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
6.4.3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预警系统的支撑体系
6.4.4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6.4.5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转流程
6.5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评估与预警例证一一以A合作社为例
6.5.1 A合作社概况
6.5.2 A合作社涉险因素分析
6.5.3 A合作社风险评估
6.5.4 评估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路径与政策建议
7.1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目标
7.1.1 风险发生前的风险管理目标
7.1.2 风险发生后的风险管理目标
7.2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7.2.1 风险管理组织的设立原则
7.2.2 风险管理组织的架构设计
7.3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策略
7.3.1 回避风险
7.3.2 控制风险
7.3.3 转移风险
7.3.4 承担风险
7.4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7.4.1 加强理论研究
7.4.2 加大扶持力度
7.4.3 强化指导与服务
7.4.4 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7.4.5 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机制
7.4.6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7.4.7 积极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拓展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
8.2.1 研究不足
8.2.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