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414640
  • 作      者:
    俞文钊编著
  • 出 版 社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第二版)》共分9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激励的概念与对激励过程的总体思考。第2章和第3章阐述西方最典型的两大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与过程型激励理论。第4章从理论与应用两个角度介绍了有效奖励与惩罚的相关内容,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第5章和第6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近代的激励观以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第二版)》作者提出的三大激励理论--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公平差别或理论;三因素(激励、保健、去激励)理论。我们一直在探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诸方面与西方国家有着根本的差别,我们本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一方面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思想,一方面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激励理论与模式。第6章就是为此目标构建的。第7章归纳性地总结了国内外的激励理论与模式,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三种激励模式--物质、精神、感情激励模式。同时,阐述了作者建立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具体设想。第8章中提出了有关激励的新视角--全方位激励理论与应用,其中对全方位激励的三个系统--自励、他励、互励进行了理论阐述与应用的介绍。最后一章是对当前正在尝试、探索的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股票期权、员工持股制度的理论与应用的全面介绍。
展开
精彩书摘
  抓劳动工资、抓奖金就是抓物质刺激,主要解决工资、奖金分配的合理性问题。所谓合理,就是职工付出的劳动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如果多劳少得、少劳多得、不劳也得,就要挫伤职工的积极性。“文化大革命”后期,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职工的工资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为了解决工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分配制度改革,创造了各种工资与奖金分配形式,特别是将经济效益与工资挂钩,实行效益工资、浮动工资,对职工起到了很大的刺激作用,有利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北京市皮革制品厂采用的“动态结构工资制”,就是做到工资奖金合理分配的一大尝试。该厂设计的新型工资模式,是由岗位(职务)、技能、年功、业绩、津贴等单元组成的结构工资制,它强调以技能工资为中心,既注意岗位、职务上的差别,又注意技能差别和年龄差别,最重要的是看贡献和实际业绩。该厂自1987年试行动态结构工资制的几年间,每人每月增资2.75元至6.75元不等。虽然增资额不大,但效果明显,增资时职工不再盯着领导和政策规定,转而注重自身的贡献。该厂的实践证明,动态结构工资模式,使企业的分配合理,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有些企业还实行了效益浮动工资制,即在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的条件下,为部分职工晋升半级或一级浮动工资。如果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浮动工资又可以变为固定工资。很显然,这种分配制度对职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客观上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当时个体所有者、合资企业的职工收入大大高于全民所有制职工以及学校中的教职员工,社会上仍存在着分配不公的现象。一些企业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片面强调物质刺激的原则,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倾向。显然,提倡物质刺激模式是有激励作用的,但过度强调物质刺激,就会脱离了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与方向,走向歧途。
  2)我国对物质激励的再认识
  调动我国职工积极性应采取双重动力机制,一是政治、精神动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一是经济、物质刺激动力(实现个人收入的最大化)。由于长期以来偏重前者、忽视后者,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能正确贯彻物质激励的原则,我国理论界对物质利益的需求是激励的动力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正确关系是什么,实现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才能有真正的激励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再认识。
  (1)平均分配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在思想史上曾经有两个对立的派别。一个学派是否认个人利益,以倡导自我牺牲和禁欲为特点的利他主义,另一个学派是否认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以倡导功利和享乐为特点的利己主义。前一种思想适合于自然经济和专制政治的需要,是一种宗教与封建道德的反映,后一种思想适合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种资产阶级道德的反映。这两种思想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直接对立起来。
  在我国,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人把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画等号,其认识论的根源就是将社会主义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直接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反映在分配领域中,就是导致否认物质利益的原则,搞平均主义、大锅饭。这种分配方式歪曲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传统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事实上,平均主义分配强化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这种“大锅饭”分配体制,不承认物质利益,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2)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正确关系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既不以个人利益排斥社会利益,也不以社会利益排斥个人利益。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完美统一是我们的理想,一切经济行为均应以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协调发展为行为准则。
  总之,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否定按劳分配,对少数人行,对大多数人不行,一段时间行得通,长期行不通。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当然,我们也要防止有些人走上另一极端,即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无视社会利益。这种倾向实际上重蹈了历史上利己主义的覆辙,因而也会遭到群众的抨击和唾弃。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激励概述
学习目的
1.1 激励的一般概念
1.2 以系统观认识激励
1.3 对激励过程有效性的再认识
主要概念
思考题

第2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励观
学习目的
2.1 我国古代的激励观
2.2 中国近代企业家的激励观
主要概念
思考题

第3章 当今世界的三种激励模式
学习目的
3.1 物质激励模式
3.2 精神激励模式
3.3 感情激励模式
主要概念
思考题

第4章 中国特色的三种激励理论与应用
学习目的
4.1 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论
4.2 公平差别阈的理论、模式与应用
4.3 三因素(激励、保健、去激励)理论及其应用._
主要概念
思考题

第5章 宏观与微观环境中的激励因素与社会正义
学习目的
5.1 宏观环境中的激励因素对个体激励力量的影响
5.2 微观激励因素对个体激励力量的影响
5.3 协调宏观与微观激励因素以增强对个体的激励力量
5.4 社会正义感与激励
5.5 组织环境对有效激励的影响
主要概念
思考题

第6章 激励理论综述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学习目的
6.1 两种激励理论——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6.2 早期激励理论——人类动机激发的理论
6.3 综合激励理论
6.4 内容型激励理论
主要概念
思考题

第7章 过程型激励理论
学习目的
7.1 期望理论与应用
7.2 目标理论与应用
……
第8章 有效奖励与惩罚的理论与应用
第9章 民主与参与管理的激励功能
第10章 企业低效率现象的理论及建立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
第11章 全方位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12章 激励课题调研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