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史杂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65613
  • 作      者:
    周策纵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周策纵作品集(2):文史杂谈》有以下值得推荐的理由:
  推荐一:从古代社会与思想史的探索方法,到出土陶文的考释,
  从对内地学术界的印象到对青年学者的期望,
  一位学者的渊博学识与肺腑之言
  推荐二:继《五四运动史》之后,周策纵教授续谈五四运动及近代思潮的精彩篇章
  推荐三:我常说:五四运动是一件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目标永远值得大家去努力奋斗达成。它给我们的启发是非常巨大而长远的。即使是它的缺失,也提供给我们一种严肃而重大的教训。它不但留给中国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一些艰巨的使命,也留给所有的中国人一个远大的任务。从广义说,它也许可以鼓舞世界上许多学生、青年和成年人,对各种文化传统和社会问题,多引发一点兴趣,去共同努力创造一种能包含各个传统的新文明。

展开
作者简介

  周策纵,湖南省祁阳县人,是名满中外的汉学大师。周教授1942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1948年赴美留学,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其后任教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及历史系,被授予“终身教授”荣誉称号。其代表作《五四运动史》(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于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响甚广。周教授于学无所不窥,甲骨、金文、经学、红学、历史、诗歌、小说、翻译等皆有所涉猎;为文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既为当今士林仰望,亦足为后世所宗。

展开
内容介绍

  《周策纵作品集(2):文史杂谈》由“文史宗哲篇”与“五四及近代思潮”两部分组成。“文史宗哲篇”涵盖了周策纵教授探讨古代社会思想、“人与大自然”观念,以及与饶宗颐教授探讨陶文考释等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文章;“五四及近代思潮”部分则收录了周教授纪念胡适先生的文章以及有关五四运动、中国文化现代化、简体字的文章。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周策纵教授在历史、哲学与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五四及近代思潮”部分可说是周策纵教授在《五四运动史》之后续谈“五四”的精华之作。

展开
目录

简目
上篇  文史宗哲篇
一  如何从古文字与经典探索古代社会与思想史
二  “人与大自然”观念溯源:论“天人合一”
三  传统中国的小说观念与宗教关怀
四  论章炳麟梁启超墨迹释文书
五  四千年前中国的文史纪实
六  周教授龙山陶文考释书后
七  龙山陶文考释答饶宗颐教授
八  答周策纵教授
九  从王士祯和赵执信的诗论与诗试评“谈龙”争辩
十  陈致:“不”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十一  对《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一书的几点看法
十二  说“来”与“归去来”
下篇  “五四”及近代思潮
一  胡适之先生的抗议与容忍
二  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
三  论“胡适研究”与“研究胡适”
四  自由·容忍与抗议
五  以“五四”超越“五四”
六  “五四”思潮对汉学的影响及其检讨
七  我所见“五四”运动的重要性
八  “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自觉
九  机器代人力,人文济科技
十  中外为体·中外为用
十一  中国语文改革与教学刍议
十二  “五四”五十年
十三  胡适风格(特论态度与方法)
十四  发刊词:我手写我心
出版后记
细录
上篇  文史宗哲篇
一  如何从古文字与经典探索古代社会与思想史
二  “人与大自然”观念溯源:论“天人合一”
三  传统中国的小说观念与宗教关怀
四  论章炳麟梁启超墨迹释文书
五  四千年前中国的文史纪实
六  周教授龙山陶文考释书后
七  龙山陶文考释答饶宗颐教授
八  答周策纵教授
九  从王士祯和赵执信的诗论与诗试评“谈龙”争辩
十  陈致:“不”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对《原学》的观感
“汉学”或“华学”
Sinology或Chinese studies
对大陆学术界的印象
西洋汉学家的特点
中西基本概念和模式的不同
和胡适的同异
对青年学者的期望
新诗和旧诗的世界
《红楼梦》的世界
诗的创作与翻译
对《原学》的期望
十一  对《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一书的几点看法
“族”的观念
唐太宗征辽东之役
李唐家族血缘与长孙皇后
阿伏于·阿伏干
十二  说“来”与“归去来”
下篇  “五四”及近代思潮
一  胡适之先生的抗议与容忍
胡先生最后的重要见解——抗议
早期影响他抗议与容忍的因素
“闺阁中历历有人”与“逼上梁山”
二  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
三  论“胡适研究”与“研究胡适”
四  自由·容忍与抗议
五  以“五四”超越“五四”
六  “五四”思潮对汉学的影响及其检讨
白话文与汉学
思想自由竞赛
西化增加
“疑古”风气
“整理国故”
七  我所见“五四”运动的重要性
八  “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自觉
九  机器代人力,人文济科技
民粹主义定会泛滥
十  中外为体·中外为用
(一)简说“文化”与“文明”
(二)从“现代化”谈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的起源和初义
(三)略评其他各种中西文化问题的口号
(四)对“中外为体,中外为用”说的解释
十一  中国语文改革与教学刍议
我对中国语文教学的看法
我对中国语文改革的见解:单字连写区分
汉字的简化与繁化
简体字的初步分类与正式推行
1949年以后大陆简化字的实施
简化汉字的原则
简化字应该避免的缺失
余论
十二  “五四”五十年
十三  胡适风格(特论态度与方法)
十四  发刊词:我手写我心
出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