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切磋四集:四川大学哲学系儒家哲学合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80680
  • 作      者:
    曾海军主编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四川大学哲学系儒家哲学合集:切磋四集》除了收录这种具有某种学术规范性的论文之外,仍然延续了过往几集形式多样的特色。两篇剳记文字无不是在肯认经书和体贴圣人,其间所表达出相当深切而又明着的精彩致思,正说明经书或圣人不是在束缚思想,而是在成就思想。“儒家经典研习营专题”中的两篇文字,是今年暑期在贺麟故居开办第三期儒家经典研习营之后所产生的。一篇是参与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讨论稿,一篇主要是参与同学的生活随笔文字。两篇文字相互观照,回忆那青年学子们在经典中体会圣人之意的日子便显得相当饱满。
展开
精彩书摘
  邵磊:首先我在读书时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即朱子板于《大学》的工作所具有的典范意义。对照其他注本,容易看到朱子《大学章句》在行文的缜密、道理的一贯、一贯中井然的次第节目等方面都无与伦比。而朱子之后,设若有人再想去做类似“青出于蓝”的工作会很困难。十多天的研读,这个感受会比较强烈。然后是关于文本的问题。我以“平天下”章首句(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为例。朱子注曰“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以为是说“家齐国治”之事,《或问》也说到国治不治可由家齐不齐这里看出来,故可以说“絮矩之道”不外乎就是“齐家之道”。再去读传之九章、八章时会发现,孝、悌、慈、情无偏辟等终究要落到一个人的“修身”上去说,似乎齐家别无二道,只是一个修身之道,“身修”即得“齐家”。如此,参照传之十章,似乎也可以说“絮矩之道”不外乎就是“修身之道”。然而,除了修身之事,齐家别无事乎?治国s无事乎?当然,可以说这是将“修身”与“齐家”割裂开看了。但如果说“修身”必须要在“齐家”乃至“治国”中去实现,而实际做工夫时,从“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这些事情都在同时发生着,整个过程只贯穿着“格物致知”这一个工夫,那么,八条目的次第又有何特殊意义?而“絮矩之道”的“矩”到底在哪个阶段纔能得以确定下来?
  …………
  李毅:学生先说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学生住的地方每天洗脸之时都可以看到外面的月亮,我们刚到此处时月为月牙;及至曹孟青学长离开的时候,月已为新月;明天就要满月了,我们却要走了。这次又读《大学》,我对其中纲常条目次序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对诚意和正心之间的区别、致知和另外六条目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行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问题是“平天下”章说到“絮矩之道”,其实整个《大学》都有一个“恕”道在,“平天下”章中表述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郑康成的注解说“取于己”,如何能够知道民之好恶?取于己而已。王船山引朱子意思说“本诸身”,但是我理解的朱子这里的意思是包括“本诸身”和“征诸庶民”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既不能完全以民之好恶为转移,又不能是一个人的独断。一定是知道民之所同是怎么样的,纔能呈现出来。但是絮矩之道是如何避免这两个方面的偏失的呢?
  邱楚媛(以下简称“邱”):读书班的十天让我收获很大,对经典文本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从诸位师友身上学到了很多。我记得上次丁、高二位老师要走之前的那次讨论上,高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阳明的体系里,致良知之教如何避免私意的夹杂?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格致之后是诚意正心,那格致为了尽量达到知无不尽,但知是有蔽的,而人心所发之意又是有私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辨别善恶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诚意。但诚意中“慎独”的功夫又真的能够让我们把私欲去除干净吗?另外一个关于知识跨界的问题,闱见之知是在德性之知的过程中被带出来的,那么为什么闻见之知会对德性之知展现出它的作用?“诚意”章中说“使人之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这也是在讨论把德性之能向天性之能转换的问题,而这和闱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转化有一个相对应的关系。后天的习得和先天的本能是如何能够勾连到一起的?这是我的问题。
  ……
展开
目录
前言
学术论文
六经之所由作
皮锡瑞《孝经郑注疏》的学术与政治
论儒家学问与康德道德哲学
儒墨的思想辩争与历史分际——何炳棣《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商论
对理解《西铭》的三条进路的批评
一贯与忠恕——《论语》总章八一沉潜
成长、成年与成人、成圣——儒家成人之道的考察
古乐新乐之辨
天命与人心——从孟子不尊周谈起
“恻隐之心”专题
“恻隐之心”的哲学之途
论恻隐之心的超越性意义——以“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视域
真实与恻隐——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衍义
经解与经注
《关雎》教恉疏义
《礼记·学记》研读(上)
札记
癸巳读书剳记
勉学随记
儒家经典研习营专题
《大学》研习心得交流会笔录
贺麟故居《大学》读书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