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儒学研究文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9241
  • 作      者:
    单纯,于建福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国际儒学研究》自1995年创刊至今,已出版20辑。为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20周年,国际儒学联合会从《国际儒学研究》400多篇文章中,精选出国内外儒学知名学者论文33篇,集结成《国际儒学研究文萃》。
  本书所收论文可以说是儒学二十年来发展历程的一个侧
展开
精彩书摘
  五、礼义、道德
  在古代,定位的要求是通过礼义来体现。荀子说:“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日:义”。礼是规定人们社会关系的制度、规范;礼的作用就在于给人们划分出贫、富、贵、贱之等,为每一个人定位,从而建立起社会的秩序。“礼之用,和为贵。”不仅是说制定礼的目的和精神是以和为贵,而且也是说礼的功能就是给每一个人定位,以建立起和的秩序。义是指道德要求。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德的功能就是教人自觉遵守礼的规范。分就是靠礼来规定,靠义来维持。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古代作为人们社会政治规范的礼,总体上已失去其意义,让位于法制(只在礼仪的意义上,还保留其一定的意义,对这点本文不拟涉及),而道德则仍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社会秩序,主要是靠法制与道德来维系。
  社会总体的和,对于处在不同关系中不同地位的个人,有不同的要求。“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因素的和,不是单方面地要求一方服从另一方,而是对两方面同时提出要求,对不同的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了达到总体的和,每一个人必须自觉认识自己在特定地位上应尽的义务,遵守应守的道德规范,也就是各遵其道。中国传统道德对于这一点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除了适用于一切社会成员的普遍的道德要求之外,还对不同关系下不同地位的人们制定了不同的道德规范,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等等。这样各遵其道,阴阳合德,才能达到和的目标。
  传统道德的这种精神,在古代的发展中有其变化。等级制度的根本特点,是人对人的服从。反映到道德上,随着等级制的成熟、发展,上述双向的要求就愈来愈演变成为单向的服从。先秦儒家在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认为“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以谏、争、辅、拂之臣为“国君之宝”。可是到了战国末年,韩非就提出了“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的思想,要求对君父的绝对服从。而随着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就逐渐形成了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这些思想所维护的是等级制的稳定,从根本上说不能达到真正的和。而各遵其道的思想原则仍有重要意义。实际上,这一原则在现代生活中也已经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在军民关系上,对军队要求拥政爱民,对地方、百姓要求拥军优属;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对批评者是鼓励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受批评者则强调“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还提出“各自多做自我批评”;师生关系中,要求学生尊师,要求教师爱生;处理民族关系,对汉族主要强调反对大汉族主义,对少数民族则重点强调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分离主义,等等。都是针对双方的不同地位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着各遵其道的原则,也就对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应该总结这些经验,加以推广和发展,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比如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上,总的原则是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求三者的统一。而为了达到这种统一,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从个人方面说,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提倡奉献精神;从领导方面说,在政策制定和实际工作中则要强调关心群众生活,保证群众人个物质利益的合理增长。
  ……
展开
目录
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尊严的思想
关于儒学的精华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与当今的“生态问题”
“和”、“中和”与“各得其所”
儒学的核心价值及现代意义
儒家伦理与“人权”价值
中国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与21世纪
孔子智慧与21世纪
人文自然·儒道互动·儒学取向
儒学与现代性的整合:探源与重建
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
先秦、两汉时期儒学研究
孔孟之问
——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
《论语》的思想与人的未来塑造
——孔子思想中具有长久价值的内涵
孟子:士的自觉
秦汉儒家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源
——《尚书·周书》研究
唐、宋、明、清时期儒学研究
分殊与融通
——比较视角下的禅与理学语录研究
为天地立心
——张载的宇宙论思想
王夫之对明代严刑峻法的批判
——以《尚书引义·舜典》为中心
龚自珍的今文经学思想
现当代儒学研究
儒学与《易经》研究的今后发展
钱穆先生的史学思想
——读《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札记
试论“冯友兰现象”
梁漱溟先生的儒学观
——纪念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从当代新儒家观点看世界伦理
新儒学的人文精神
——牟宗三论儒学和基督教的会通
乌托邦主义与孔子思想的精神价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