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教在当代韩国的命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24433
  • 作      者:
    周月琴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周月琴著的《儒教在当代韩国的命运》试图在东亚的儒教文化背景与其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的宏观视野下,将分析当代韩国的儒教命运作为一个文化样本,在比较学的意义上为当代中国的儒教复兴运动提供一种思想反思的角度。本书通过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哲学分析,最终揭示了对于以儒教传统为文化背景的中韩两国而言,开放的文化心态与价值观的重建才是最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经济文化出路。
展开
作者简介
周月琴,1965年生,河南济源人,哲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韩国庆北大学退溪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浙江大学韩国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儒学与儒教在韩半岛的传播与发展问题的研究。著作有《退溪哲学思想研究》、《当代韩国人文社会科学》(韩国哲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韩国正在批判与消解儒教传统、儒教社会体制及其价值观,当代中国则正在试图复兴包括王道政治、儒教教育、宗教性儒教在内的儒教传统。这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东亚儒教文化现象。另一个与儒教有关的东亚文化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东亚经济的发展、危机而呈现出的对儒教伦理的经济学价值及其意义的赞扬及批判。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对儒教的批判或复兴,都表明东亚的儒教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始终是近代以来东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同时,无论是中国近代对儒教的批判、现代东亚对儒教伦理的经济学价值的肯定以及当代中国的儒教复兴,还是当代韩国的儒教体制消解与价值观抛弃,始终未能从哲学上解决“儒教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根本问题。本书首次从哲学比较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尝试分析与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单一的儒教或者儒学、儒家文化,而是由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等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所创造出来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唯一宗教——道教,与汉代传入中国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充分融合及创造的佛教,所提供给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比如孔子对周代文明的思想贡献,就在于他以仁爱、孝悌观念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走向人文精神的价值观;而孟子则以“舍生取义”的哲学命题所揭示的正义观念,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守卫国家与民族安全的精神长城;韩非子的“依法治国”所展示的法治观念,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周易》,则为我们提供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价值命题,其所揭示的创造精神永远是值得继承的价值观;道教所提供的神仙信仰,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也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乐观向上的精神信仰;佛教的善恶报应观念同样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自我修养的宗教依据。而辉煌的大唐文明的秘密就在于儒释道三教并重所提供的开放文化心态。

总之,仁爱、正义、孝悌、创造、法制、乐观、善恶报应等价值观,以及开放的文化心态,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这一充满创造力的文化心态之下,我们不仅能够吸收历史上所有的学派与思想家的思想精华而不必纠缠于孔子的被批判或者被神化的历史怪圈,也能够在这一开放的文化心态之下不断创造出新的哲学流派,并为已经陷入道德危机的当代中国社会提供当然的儒家文化思想资源而不必陷入儒教体制被批判与抛弃乃至儒教的历史专制性问题的思想困境。

相比之下,当代韩国正在激烈进行的儒教文化论争,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隐藏在这种文化论争背后的,是多种利益集团的争斗。这种争斗,又因为缺乏一个整体的民族精神引导而面临使国家再度陷入经济危机的危险前景。与韩国相比,当代中国则仅仅是在学术上或者说文化情怀上,对儒学作为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失落的一种文化复兴希望。其不可能像当代韩国那样再次进行激烈的文化论战,但却有可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陷入儒教与传统文化的纠缠中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如果我们能够从日本的成功中得到任何有益的借鉴的话,那就是当代中国唯一需要的就是在开放的文化心态下的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而绝对没有必要再次回到近代的“中体西用”的文化争论上来。至于我们的民族精神,早就包含在古老的“周易”中,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历史上强大的汉唐文明,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种开放与强健的文化精神下创造出来的,因此,当代中国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并顺利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是当代韩国所不具有的历史文化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当代韩国要想重新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恐怕要付出更大的文化代价,首先就是要完成近代所未能实现的对儒教传统文化的批判问题。这个问题的现实含义是,目前的韩国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儒教社会体制向现代社会体制的转变过程,但由于朱子学14世纪末以来就一直是韩国儒教社会的统治意识形态,因此,隐藏在朱子学中的文化独尊意识与“道统说”之狭隘的文化心态,不仅会对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形成文化阻碍,而且会引起政治上类似于朝鲜末期党争的分裂,从而对当代韩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带来极大的影响。韩国议会所发动的对卢武铉总统的弹劾案,就是这种政治动荡的表现。而韩国正在进行的废除户主制和同姓同本不婚制的法律讨论,也因为触及了传统儒教的等级观念而一再受到批判和反对,这对于未来韩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展开
目录
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及基本内容


第一章“儒教资本主义”:东亚“四小龙”时代的儒教价值研究

第一节“汉江奇迹”:儒教伦理的经济学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亚洲价值”:新加坡的儒学运动与儒教伦理价值倡导

第三节韩国模式:“儒教资本主义”对中国大陆的意义


第二章“裙带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时代韩国的儒教批判

第一节金融危机后韩国儒教社会对西方的文化心理对抗

第二节金大中政府的经济改革对儒教社会的现实冲击

第三节金融危机后韩国对儒教伦理的经济学与哲学批判


第三章废除户主制:卢武铉时代对儒教社会体制的消解

第一节户主制的历史演变及现行户主制的法律内容与问题

第二节废除户主制:法律制度上对儒教体制的消解

第三节废除户主制的儒教体制消解意义:卢武铉的成与败


第四章取消祭祀:基督教对儒教价值观的消解

第一节取消祭祀:基督教在传入中国后与儒教的冲突

第二节“礼仪之争”:近代韩国因祭祀问题对基督教的血洗

第三节放弃祭祀祖先:韩国基督教在价值观上对儒教的消解


第五章明代性理学:当代韩国儒教社会体制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明代性理学:礼教中国与礼教文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第二节《大明会典》与《经国大典》:朝鲜礼教社会体制的确立

第三节《文公家礼》与《乡约》:朝鲜礼教社会体制的完成


第六章儒道会:现代韩国的儒教社会体制剖析

第一节儒道会:现代韩国的宗教性儒教组织

第二节儒道会的儒教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婚丧祭祀之礼:现代韩国的儒教社会生活方式

第四节户主制与刑法:现代韩国法律层面上的儒教社会体制

第五节“先辈”与“后辈”:儒教社会等级制度与价值观解析


第七章弹劾总统:儒教势力的反击与思想坚守

第一节弹劾总统:儒教势力在现实中的抗争与思想上的坚守

第二节金融危机后儒教社会对儒教文化的论争与维护

第三节儒教学界的思想反省与时代探索


第八章儒教在当代中韩两国的不同命运及意义

第一节当代中国:正在恢复的儒教传统及其问题

第二节儒教在当代中韩两国的不同命运:比较的意义

第三节价值观:中韩传统文化出路问题探讨

第四节例证:日本为什么成功?


结论与思考:价值观才是中国乃至东亚传统文化的核心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