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俗称川两坝子,沃野千里,河流纵横。海拔约四百米,气候温润。先秦李冰父子造的都江堰,乃是四川人至今受惠的灌溉系统,农作物得天独厚了,又受到人造水系两干多年的呵护。巍巍秦岭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剑门雄关阻止了,外敌的入侵。刘备在蜀地成就了他的帝业。唐玄宗遭遇安史之乱,带着杨贵妃往闪川跑。杜甫避战乱,拖着一家子到成都盖草堂。武则天、李太白、杨玉环都是四川人。
唐代天下州郡,有“扬一益二”之称:扬州第一;益州第二,号称十万户。益州的治所即是成都。
五代届蜀的国主孟昶,携同大美女花蕊夫人,奢华之极,连溺器都是金子做的,惹得宋主赵匡胤挥师西进,灭蜀国,夺美女。
宋代的版图比唐代小,而人口数字过之。
赵宋王朝的国家战略:对内重文抑武;对外输金求和。
全国三百多个州,一千五百多个县。州,又分上州、中州小州。位于成都之南百余里的眉山,属于中州。
唐朝武则天做女皇的时期,有个丞相叫苏味道,做官善于骑墙观风,遇事颇能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后来贬到益州做长史。他的一个儿子在眉山定居,繁衍了苏氏家族。
公元960年,赵宋立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山。其间七十多年,北宋已历四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宋代眉山城的规模可能接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古城墙高达二丈,厚一丈多。东西南北四道城门,高大而威严。城中大约七干户,几条青石板路,分布着各式青瓦房,也有茅草房。小街小巷纵横交错。西、南、北皆有大片的农田,一旦遭遇外敌,关上城门能自给自足。
州衙门在城东,苏轼的家在城两。故事得从苏轼的爷爷苏序讲起。
有北方人血统的苏序身材魁伟。他酒量大,步子大,喉咙大。加上他的高大身材,朋友们戏称他“苏四大”。其实他还有一大:脾性大。
平时他乐呵呵的,对人和蔼可亲。可是他~旦认准了某些事,犟脾气就来了,八条牛也拉不回头。
他和儿子苏洵、孙子苏轼之间的故事,眉山人传了九百多年。
宋代的苏氏家族是眉山的望族,祖上还出过一位丞相苏味道,很不得了。老祖宗的荣光不单写在族谱的醒目处,史籍上更写得明白。眉山的士绅高看苏家,乐意与苏家通婚。苏序的妻子史氏,出自眉山的大户人家。后来他的孙子苏辙也娶史家的女儿。
大族之间通婚,蜀中有个专用名词叫“江乡婚”。
苏家的财产并不丰厚。苏序手太散,不聚财。乡里有难时,他掏钱拿东西一般不迟疑:“急人患难,甚于为己。”他又豪饮,通常呼朋唤友聚饮,而不是独饮。眉山城里的“二杆子”也不少,蹭酒喝的人总是屁颠屁颠跟在他身后,今天被他赶走了,明天又来了……
苏序的朋友多。什么人都有。
眉山城西的纱毂行有苏家经营的绢帛生意,乡下有苏家的一些田产。苏序几十年散财、剧饮,几乎把老底掏空:“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也,然终不悔。”他还有个口头禅:花出去的钱总会回来的。
老天爷果然照顾他。他穷一阵又富一时的。
无论贫和富,他都一样爽朗,走路步幅大,开口喉咙大,遇事脾性大。他的腰间挂个大号酒葫芦,醉酒时,在城里的石板路上倒着走,还倒骑毛驴,学神仙张果老。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在做诗。“敏捷立就,不求甚工。”他认为顺口溜也是诗。顺口溜的好处是:通俗易懂,传得快。
苏序平时也看书,那做派有点像诸葛亮或陶渊明:“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苏东坡后来撰写《苏廷平行状》,回忆这位“疏达不羁”的祖父,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
苏序有三个儿子,他为次子苏涣感到骄傲:因为苏涣考上了进士,轰动眉州五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