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词观
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中国最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代诗歌,虽然它并不值钱。我一如既往地以诗取人:说得出“床前明月光”的,说明他仍是中国人;说得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可以接触;说得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可以为师矣,就是他不理我,我也赖着他。
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是最重要的营养,缺少了就疲惫乏力;是最有效的方剂,入腹了就精神焕发。
因为喜欢,就容不得一点儿瑕疵,想让她尽善尽美。
百年千年,无数智者、高人对古代经典诗歌进行了无数的解说、探索,探索与解说是否到了尽头?不是。一是古人、前人的认知条件不如我们。比如,近现代考古发现古人没有见到,古人获得信息也远不如今天方便。二是认识方法不如今天。古人缺少创新意识,不敢越过雷池,多数在圈子里转来转去。三是专家解诗。平民百姓是从来不参与研解的,平民百姓只是接受与自我体会。专家生活圈子有限,有些东西难以看到;专家朝一个方向走得过远过投入时,有些东西往往被忽略。
以上这些,造成古代诗歌解读的许多盲区、死角。这些盲区、死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的解释,不合事理,脱离生活;二是解释不到位,没有触到诗的真美。
学问之树,从干到枝,早已被弄得清清楚楚,我有一种观点:不从宏观上说话,而看那些最小的枝叶,要钻盲区、死角。这些盲区、死角多数很小,但往往又很重要,有许多对诗歌的理解极有意义,甚至颠覆传统的误解。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好的诗作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形成的。许多解读,也许并不是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意图,但是如果这样解说更美,我选择更美的。
所有的文章,都应该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否则即不是文章。这里只说别人没有说过的。
这本书所选诗词来自中学课本,为常见经典,凡念过中学的,都可以读。
经典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愿这本书是一颗投入死水的小小石块,引出小小的波澜,让人重新关注经典。
写这书的更重要目的是引发创新意识。想通过这本书说出:对待古代作品,应该引入今人的思维,应当给予古代文化以崭新的理解--因为我们是 21 世纪的人。
本书大体以时间先后冠以各朝代为序(少数为主题一致而略作调整),由于体裁不一对朝代作了合并,特别是唐代,数量最多,又截断为初盛唐与中晚唐,而在元明清篇中,收入的文章较少,却并非因为其经典诗词的少,主要和我的兴趣与偏好有关,最后几篇也并不符合其时代,因与我家乡有关,敝帚自珍,无奈也放在此,请读者谅解。
诗无达诂,一人之言,错误肯定不会少。写作过程中,同事李超、王际斌给予极大帮助;张一鸣校对了全文;浙江大学出版社宋旭华老师、杨利军老师,为本书出版,运筹奔走数月,在此一并感谢。
“新婚宴尔”本是再婚
有个第二次结婚的朋友,他笑嘻嘻地对大家开侃:“我这才叫新婚,上一次那叫旧婚。”说的是玩笑,但是挺有道理。
咱们现在说的“新婚宴尔”,是形容结婚时的快乐样子,可是它的本义,却真的与那个朋友说的一样。
成语“新婚宴尔”出自《诗经·邶风·谷风》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昏”通“婚”。
全诗共 6 小节,前两节是: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其中的“黾勉”意思是努力。“葑”、“菲”、“荼”、“荠”都是植物。这两节诗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
生活本如春风和煦的好天气,可你偏得弄出阴和雨。日子过得齐心又合力,你却老使性子发脾气。葑茎菲叶是美味好东西,只因根须不美你就嫌弃。说好一生不分离,我是想生死在一起。
心中不平啊,不愿意离去。可你连送都不送,就把我扔进娘家大门里。
我心如荼苦啊,你却美得像吃了甜荠。看你婚礼上高兴得那个样,跟新老婆亲得像兄弟。
《谷风》这首民歌说的是一个一心一意和丈夫过日子的妇人,因色衰而被丈夫休回娘家的事。诗中抒发的是这个妇人离婚后心中的不平,及对前夫和新妻在婚礼上寻欢作乐的愤慨。
这里的“宴尔新昏”,本是被休弃的妇人对前夫在再婚婚礼上得意样子的不满。这里的“新昏”,就是“新婚”,是相对于原配婚姻而言的,并不是指第一次结婚。“宴尔”本是形容在宴席上欢乐的样子。“宴尔新昏”后来转成“宴尔新婚”、“新婚宴尔”、“燕尔新婚”、“新婚燕尔”,意思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用于形容新婚(第一次结婚 ) 时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