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受(一九一一-一九九九),原名國渠、字虚之,號虚舟。一九一一年出生於我國福建省南安縣,一九二七年畢業於福建省泉州培元中學。一九三○年南渡新加坡,任叻報编輯。自一九三四年起,先後執教於新加坡華僑中學、道南學校及馬來亞麻坡中華中學,並曾任道南學校校長六年。一九三七年抗戰軍興,潘受謝絕薪給,在陳嘉庚任主席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兼任主任秘書。一九四○年,他又任“南洋華僑回國慰問團”團長,率團取道緬甸回國,先後到陝西、河南、湖北等省慰勞抗日將士。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争爆發,潘受全家再次回國,避地陪都重慶,並與在渝學界名流廣有交往。抗戰勝利後,東歸上海。四十年代末重返新加坡。一九五五年任南洋大學秘書長,主持校政達五年。
本書海外廬詩四卷,附詩餘偶錄一卷,多是作者早年作品,反映了抗戰時代中國多難的情狀,極具愛國热情。從藝術上說,潘受精於造境,長於集句詩,精於作注,取得了較高的詩歌藝術成就。章士釗曾將潘受與黄遵憲、邱逢甲相提並論,認為此三人是海外詩人三鼎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