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许多社会实务工作者会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介入社会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介入是坚持“价值抽离”、“案主自决”和“隐私保密”的基本原则的,有如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患者间的关系。有时候,这些社会实务工作者甚至会标榜“以人为本”、“尊重他人”,但这主要还是为了让工作对象加深对自己的信任,说出其内心感受,以便找到问题症结加以解决。在根本上,它还是从技术理性的技巧层次出发,仍然是强调专家式的单向理解模式。
我们讲的“深度介入”要求教育理论者不仅仅是“人”在教育实践现场,而且是“心”在;也不仅仅是“观看”,而且是真实的介入。在此过程中,理论者用心观察、感受、体验、解读实践领域中的人与事——现状、问题、亮点、发展可能性,以把握教育实践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运行过程,并将这些与实践者进行直接的、充分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确定发展和研究方案,还共同实施、评估、重建方案。这样的过程是两类主体在教育之中共同研究教育实际问题、创造出新型教育实践的过程,是理论者的理论向实践者的实践的转化过程,也是理论者寻找理论新的发展点的过程。理论者所提倡的也是理论者所力行的,也是基于实践变革和实践者发展需要的,最终这些所提倡的、所力行的成为“我们”(理论者与实践者)所共同追求的。这样,教育学理论者置身教育实践现场时,就不是作为旁观者而存在,而是将自己置入实践之中,如同植物一样深深扎根于实践的泥土,熟悉学校教育实践的“泥土”生活,与学校里的人与事一起成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