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列强不断凌辱,中国人在屡屡蒙耻的背景下,开始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所反省。鲁迅是公认的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师”,其实,那位不惜为国捐躯的谭嗣同也对国民劣根性观察入微,鞭辟入里,常有谠论振聋发聩。譬如,谭嗣同曾说过:中国人有一个弱点,注意私德,但是不注意公德。
对父母、夫妻、子女、师长、朋友所持的态度和奉行的准则,关涉私德。受伦理道德浸润和教诲的中国人往往可以做到孝、敬、悌、友、善等,显得很有私德。但是,在公众场合,在陌生人面前,如何讲究公德,就显得不那么“温良恭俭让”了。
当然,从逻辑上分析,谭嗣同的判语也许过于绝对。倘细加分析,在私德和公德问题上,中国人大致会有以下三种情况:既讲私德又讲公德者,只讲私德不讲公德者,不讲私德也不讲公德者。只讲公德而不讲私德者大概不会有的。总之,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缺乏讲公德的生活习惯。谓予不信,不妨列举身边常见的一些事例:酒肆饭铺,大声喧哗;大街小巷,废物乱抛;公共交通,猛挤乱拥;损坏公物,毫不心痛;车水马龙,不肯礼让;他人隐私,热哀传播;公用部位,垃圾成堆i不慎相撞,恶言相加:鄙夷弱者,玩弄智障……这些人只考虑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情欲,置他人利益、公众利益于不顾,违反公共交往的起码准则:尊重、谦让、诚信。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作者最近去日本考察发现,日本社会流行着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由于多数日本人都这么做了,因此,整个社会就秩序井然。在公共场所遛狗的人,身上一定带着垃圾袋,狗一拉屎,主人立即小心翼翼地扫起来装进垃圾袋带走,再用纸巾将地面擦干净;在自助餐厅吃饭,人人用完餐都会自己收拾桌面,桌上洒的汤会用纸巾擦尽,杯盘碗筷收到集中存放的地方;有位陪同的女士,当旁人提醒她“你肩上有两根头发”时,她就把头发取下来,但不是随手一扔,而是用餐巾纸包好,放进自己的口袋。
前些年,我曾去法国巴黎探望在那里留学的女儿,也留神注意了法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现他们颇讲公德。诸如:地铁上下车,对方总是示意你先行:进出门厅时,走在你前面的人总会用手持着门扉等你进出;餐毕用牙签后,总要将牙签折成三四节,说是为了防止收拾餐桌的服务员戳破手指;自助餐秩序井然,吃相文雅,几无剩物;那里游行示威是常有的事,游行队伍里,见有人推一小车,既存放杂物,也收捡垃圾,队伍过后,地上不留一纸一屑。更让我感慨的是,有一天我与女儿下楼去买食物,发现走廊内的玻璃门正反面都贴上了精美的信笺,我问女儿纸上的几行字是什么意思,女儿翻译:“亲爱的邻居们:今天是我过生日,偶有噪音,请您原谅。”这位署名“布诺斯”的邻居请了几个朋友来庆贺,因为害十自不小心吵着大家,便写了纸条希望得到左邻右舍的理解与宽容,其公德心是何其自觉、何其高尚。反思某些国人不讲公德的卑微心理和粗俗行为,不免令我这个中国人汗颜不已!
一个人的私德和公德如何,都将折射出他个人的教养。大而言之,它还凸现个民族的文化和丈量一个国家的文明。一个国家仅仅是经济上富裕起来,那只是让人惊羡;而一个国家在文明、文化上“富裕”起来,才能让人尊敬,进而敬畏。一个人的公德与自身教育有一定的关联,但也并非完全致,更不能相互替代。瑞士地处欧洲屋脊,多山地,社会血液里多少有点淳朴的“山民传统”在流淌,不少普通百姓尽管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教养绝对是“高等”的。有报道称,美国首位华裔市长黄锦波在广东直言不讳地批评很多中国人都受过教育但没有教养。不知那些不讲公德的中国人听了这一批评是羞怒、恼恨,还是愧疚、猛省?
有教养比拿到文凭更重要,这也许是一个浅显的常识,但是,谁说这不是人人都应该懂得的人生常识?
心灵茶座
文中谈到的外国公德行为和表现,让我们每一个国人羡慕不已,也敬重不已。这种社会文明,不是经济发展所能解决的问题。
公德,即公共道德,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是一把丈量文明的真正尺子。
一直以来,我们很重视私德的培养,跟熟悉的人、在自己的地方,我们彬彬有礼,恪守秩序;但遗憾的是,我们缺乏公德心,跟陌生的人、在公共的地方,我们只管自己,不顾他人。这是家族观念过于强烈造成的影响。
对于社会来说,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比培养合格的家族人要重要得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公民,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公德素质。
只有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和快乐。(张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