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人生漫笔
且说说我自己
做知识分子的老婆
遗失的原稿
我的读书记
关于读书
我的称谓忆旧
我的戏剧观
我话老年
曲阜行
由两个小男孩想到的
上海是一个海
怀念丸善书店
旧雨新知
纪念余上沅先生
记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
我的难友邵洵美
萧军印象
忆林同济先生和杨必女士
悲痛的告别——回忆胡风同志
悼念梅志先生
一双明亮的充满智慧的大眼睛——为《路翎文论集》而序
忆覃子豪
纪念老友朱锡侯——《风雨年轮》序
迟到的悼念——纪念一位值得纪念的朋友卢扬(克绪)先生
一个普通商人之死
我与陈瘦竹先生的交游
我的老乡王瑶先生
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悼念陈仁炳先生
我的后来者——潘世兹先生
一位值得纪念的长者——郑超麟先生
一个不能忘却的朋友——范泉
背影——悼念公木先生
一点记忆,一点感想——悼念巴金先生
回忆王中
我的三个朋友
悼念施昌东
她是一个真实的人——悼念戴厚英
回归与超越——与俞仪方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
从清理重灾区人手
开放与交流
与查志华谈“现代都市小说”
历史的见证——《致胡风书信全编》序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新版题记
《契诃夫手记》新版题记
旧时代的回忆和告别——关于《晨曦的儿子——尼
采传》
《东方专制主义》中译本题记
一个跨代诗人的历史命运——《勃留索夫日记钞》中译本前记
《人之子——耶稣传》中译本序
纪德《访苏联归来》新译本序
寒夜热力
《热力》序言
记忆
距离
沉闷期的断想
蛇
掘墓者
魔术班子
窗外
悲哀的玩具
夜间的遭遇
热力
黑夜颂
悼黄浪萍君
在寒冷的上海
在寒冷里
就是这样的
一张照片
给战斗者
《热力》后记
蝎子过河——新寓言
花与鸟
内容摘要
第一次读贾植芳先生的书,是那本有名的回忆录《狱里狱外》,读过之后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很少有人会有这样坎坷的人生,每换一个时代,都要受一次牢狱之灾——人生对他来说,真的是一场艰苦的考验和磨炼。然而印象更深的是那书里弥漫着的并非萧杀与悲情,而是悲悯和思考,是对于自己走过的道路的,更是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也是对于多灾多难的中国历史的……
读其书,想见其人,于是关于贾先生的各种轶事便自然而然地传到耳里,譬如他悼念朋友的有名挽联:“焦大多嘴吃马粪,贾府多少有点人道主义;阿Q革命遭枪毙,民国原来是块虚假招牌。”悲愤、讽嘲、强项,既有鲁迅一脉的骨血,又有着深稔历史的智慧,这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啊?
没想到后来到复旦读书,便成了贾府客厅的常客,前前后后,出入贾府竟有14年。初次见到的印象,似乎便是心目中的那个样子:瘦、硬、热情、矍铄、强悍,饱经忧患,洞察世情,然而却还是淳朴、热诚,三教九流,一概热心接待,没有一点名教授的架子,并且虽已至耄耋之年,却仍然极为敏锐,而且渴求新知,看的有些新书,甚至经常是我们这样的小青年来不及看的……总而言之,在他身上,似乎全然没有坎坷经历留下的阴霾。只是后来熟了,才留意到,谈话的间隙,先生有时会陷入深思,仰着头,目光看向前面斜上方——是独自的长长的沉思,有时手里的烟卷已燃出很长的烟灰也注意不到……那时的先生,便多了一些彼时还嫌年轻的我们不懂的东西,也凝定为我们心中先生的画像。
本书第一辑,题曰“人生漫笔”,选录贾植芳先生的生平自述和人生随感。贾先生的名言:“生命的历程,对我说来,也就是我努力塑造自己的生活品格和做人品格的过程。我生平最大的收获,就是把‘人’这个字写得还比较端正。”步入晚年时,贾先生曾为《新民晚报》的《读书乐》栏目荐书,举出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歌德的《浮士德》、吴承恩的《西游记》五部书,说是“百读不厌,越读越觉得如嚼橄榄,其味无穷”。细心的读者,不难从这五部书中发现共同的人生考验和生命实践的主题,这一主题,其实也贯彻在他的人生实践之中。本辑收录的文章,正是这一人生实践的一鳞半爪,然而管中窥豹,却也可见出贾先生生平与人格的大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