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纪末的精神守望: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主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31817
  • 作      者:
    吕林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吕林,原名徐小林,广西北流人。1958年生于南京,1976年赴东海舰队服役,后供职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多年,现为国内某知名出版社副社长,文学博士。 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企业管理系,获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再次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方向,获文学博士学位。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国内外的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报告文学、散文,其主要作品《星辰运行九十年》、《一代名医江育仁》、《群星的陨落》等,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散文理论研究。 现为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受聘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南京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英国伦敦SSB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吕林先生对于它所表现出来的“世纪末的精神守望”的关注,不仅使散文创作自身的精彩之处得以彰显,同时也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的精神愿望。大浪淘沙,浩淼的波涛永远奔腾向前,在其中真正会留下来的优秀的作品,确乎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传达了人类的基本精神,人类对于生存状况和改变现状的迫切愿望。让我们和吕林先生一起来进行深沉的思考,并且期待着他在写成了这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之后,能够在积累许多经验的基础之上,为大家继续贡献出更多像这样具有思想和学术价值的精品来。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种转变首先发轫于“大”与“小”的争论!<br>    一、散文的“大”与“小”<br>    多少时间以来,“散”、“杂”、“随”、“小”一直作为散文的文体特征存在着。1992年,贾平凹创办《美文》杂志,旨在办一份“关于散文内容”的杂志。在发刊词中,贾平凹这样说到:“我们倡导美的文章。为什么办的是散文月刊而不说散文说的是文章?我们是有我们的想法。我们确实是不满意目前的散文状态,那种流行的,几乎渗透到许多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狭小了,含义是越来越苍白了……于是,还原到散文的原本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①显然,作家不满于当时一些散文创作者们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拘谨,几十年来因袭着的散文的陈旧观念还没有完全从散文中撤退。虽然在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形散而神不散”这种金科玉律的质疑,但散文创作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有太大的转变,作家们还在“杨朔”的模式中打转。针对这些现状,贾平凹强调散文文体的恣意,强调散文的大境界!这种“随便”的精神正是二三十年代散文兴起时所提倡的精神特点。周作人在《美文》中就这样提到:“我以为文章的外形与内容,的确有点关系,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做诗,……便可以用论文式去表他。
展开
目录
序言<br>引言<br>第一章 90年代散文的生存空间与散文观念的论争<br>第一节 90年代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br>第二节 90年代散文观念的论争<br><br>第二章 90年代散文主潮及其背后<br>第一节 历史意识散文<br>第二节 反思意识散文<br>第三节 乡土意识散文<br>第四节 女性意识散文<br>第五节 都市生活意识散文<br><br>第三章 90年代散文在多重辨证关系中的艺术发展<br>第一节 90年代文化生态与散文主潮的批判性价值取向<br>第二节 90年代审美转型与批判反思性散文之间的张力<br>第三节 多元语境中的散文批判艺术走向及其扭曲<br>第四节 90年代散文的批判性艺术特色及其创新<br><br>第四章 90年代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批判蕴含<br>第一节 随笔的文化批判蕴含及其艺术合理性<br>第二节 混杂文体及其背后的文化批判色彩<br>第三节 心灵化文体及其文化批判内涵<br>结语<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