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仪式过程中演唱宝卷外,宣卷活动的特点是照卷本“宣扬”。即使是前者,宝卷也被视为“经典”,演唱者不能随便更改演唱文本。因此,700多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卷本,其版本有手抄本、印刷本(包括木刻、石印、铅字排印本),而尤以手抄本为多。最早的宝卷卷本大概都是手抄本.如元末明初抄本《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中说:“若人书写一本,留传后世,持诵过去,九祖照依目连,一子出家,九祖尽生天。”这种以抄写宝卷为善行功德的观念,对后期民间宝卷的传播有很大影响。
明代前期民间佛教的宝卷,文献中虽留有20几种卷名,但卷本留存极少,有传本的也大都是后世的刊本,且经后人修改整理。明正德以后到清康熙年间民间教派宝卷留存较多,总数200多种,基本上都是木刻本,其中绝大多数又是仿照佛、道经典形式的大字经摺本,少数为线装方册本和手抄本。明正德四年(1509)无为教祖罗梦鸿的《五部六册》首刊。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载:《五部六册》[彩图1]的出版,得到太监张永和魏国公、党尚书的支持,并推荐给正德皇帝“御览”:“五部宝卷开造印板,御制龙牌助五部经文,颁行天下,不得阻碍。”这种说法虽难以证实,但自《五部六册》以下,各民间教派刊印的宝卷卷首,在神像之后即为三面“龙牌”[彩图2]:右题“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曰增辉,法轮常转”。居中者题“皇帝万岁万万岁”,这几个字有的是用泥金书写印在深蓝色纸上,再贴上去,左面一个标为“御制”:“六合清宁,七政顺序……”。卷末有“书牌”和护法神像[彩图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