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与体例说明
随着国家社会的繁荣昌盛,诗词这种素称高雅的文学艺术也大有振兴之势。现在全国各地诗词社团如雨后春笋,还涌现了不少诗词之乡,且常举行一些不同规模的诗词竞赛活动。这也是社会和平安定的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但由于用韵不统一,使这些活动不仅受到一定的局限和影响,还出现了一些异议。如有些诗词社团和有些相当范围的诗词竞赛活动,限定用宋代的“平水韵”。这样一来,不喜用平水韵的便不能或不屑参与。对此,不仅一般诗词爱好者有不同意见,有关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看法。如《诗韵新编》中就明确指出:“《平水韵》沿用至今,已七百年,远远脱离语言实际,早不适宜再作为诗歌用韵的依据了。”这是较温和的。有的学者在其相关著作中,对那些坚决反对用普通话写格律诗的,已提出了“泥古不化,真是其蠢无比……”的尖锐批评。口头议论就更多了。这样的分歧意见不解决,不仅产生不和谐气氛,尤其会影响诗坛的繁荣发展。
综观诗词发展的过程,在繁荣兴盛的同时,由于一些人故作精深高古,搞出一些不必要的禁忌和讲究,弄得越来越复杂麻烦,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而丧失了生命力!诗是如此,词尤其是如此!于是人民群众便另辟新径。曲和新体诗的产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但古、近体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早趋成熟,并确实灿烂辉煌的艺术瑰宝,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有感于此,使我觉得有必要编一本新老都能接受,也较方便实用的韵书,使其能适合各种体裁的诗词用韵的需要,促进诗坛的和谐与繁荣发展。这是我编此《通韵》的动机和主旨。
这本《通韵》,既不袒老,也不偏新,而是无论新老,用起来都较自由方便,以能促进诗坛和谐、繁荣、发展为目的。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总的指导思想。在音韵划分等具体问题上,以和谐统一、宽严适当为原则。该严该统的一律从严统一;可宽能松的则尽量放宽松些。并在《通韵》之后附上诗、词、曲的基本知识简介及较常用的格律模式(谱)。使之成为一本诗词方面较完整的工具书。下面就有关具体问题谈点浅见及体例方面做点简要说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