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症VS多动症<br> 最近我遇到两位处在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的女性。第一位年近三十,她已经在同一家公司里工作了5年。“我把自己最青春的时间献给了这个公司,但是回头看看,我以前的同学却比我进步更快。”她的大学同学基本都升到经理级以上,而到现在为止,她还算不上公司的中层。不过,真正致命的不是工作时间的长短,或职位的高低,而是这份工作开始让她感觉衰老。<br> 她一直待在同一个职能部门里面,竭尽全力做好工作,然后就在这个狭窄的甬道里往上攀升。“我真的尽力了,但是好像已经升到头了。再努力,也不会有太多收获。”她变成了一颗安于现状的小螺丝钉,钉在同一个级别上,已经足足两年。在这两年里,比她资历浅的员工也做到了和她一样的级别。工作上的一成不变,让她意志消沉,面容憔悴,天天挂着两个大眼袋。<br> 那就是说,这项工作已经被你发挥到了极限,无论怎么创新,都是原地踏步。<br> 或应该换个说法,你已经被这项工作挖掘到极限了。这才是真正的红色警报。<br> 工作把你掏空了。每天起床,你一想到要去做那份工作就浑身乏力,提不起一点兴致。你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在这份工作面前慢慢熄火。我们把它命名为“工作衰老症”。<br> 得了工作衰老症怎么办?那位年近30的女性,已经为这个问题苦恼了一年。而且,她认为工作上出的问题已经不仅被局限在工作里了。职业疲惫慢慢渗透到她生活的其他方面,她担心自己会丧失对所有新鲜事物的好奇心。<br> 第二位女性,己接近35岁,但别人一眼看上去却以为她才二十七八岁。她的职业生涯非常刺激,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让她一直朝气蓬勃。对工作衰老症,她有自己的秘密处方。<br> 她从来不会允许自己停留在沾沾自喜的工作岗位上。为了避免工作衰老症,她在职业发展上显得很不安分,简直是个“工作多动症”。<br> 最早,她在深圳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然后,在所有人认为她发展迅猛的时候,她却悄悄考到了国外的一所商学院,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脱产去攻读MBA。那时,MBA究竟身价几何,在国内还无定论。她却毫不犹豫放弃了高薪的工作。<br> 三年进修回来之后,她的选择再次让人大跌眼镜——进入国内一家著名的财经杂志社做记者。虽然从来没有做过新闻行业,她照样做得很出色。其中一篇封面报道,引起了轰动,让她从一个采访者变成了被采访者。<br> 就在记者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再次选择放弃这份工作,投身到另一个全新行业。“现在的工作我才做了大半年,但是去年年底的时候,公司破格给我加了不少薪水。”她得意地说。她每天精力充沛。<br> 事实上,她整合了那些令人窒息的、单个存在的工作。她把所有的工作看成一个游乐场,而自己是进入游乐场的顽童,在里面不断尝试新的游戏。<br> 工作的原动力归根结底是兴趣。如果在同一个兴趣上,一个人的才能允许他无穷尽地晋级,无穷尽地创新,那么他一辈子只需一份职业。但是这种情况一般仅仅发生在天才身上。<br> 大多数人在一个兴趣上,总会达到一个最高峰,然后再也难有突破。如果你一直等到工作慢慢扼住你的喉咙才考虑改变,那你就会不停地患上工作衰老症。<br> 主动抛弃看上去还在曲线上扬的工作,不仅需要青春期时才有的那种冲动,也需要技巧,其中之一就是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现在的工作上,那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另一个工作平台。<br> 聪明的职场人士永远在同时做好几件工作。通用食品公司前副总裁达纳·杰奥亚(DanaGioia)就是这样的。在通用食品,他从基层的销售员一直升到了副总裁。但是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诗人。在1986年,达纳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最后,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放弃了副总裁的职位,摇身一变成为国家艺术基金的负责人。这个职位完美地结合了市场销售和诗人两种身份……<br> 衰老症VS多动症,你选哪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