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古意听香】关外的西风吹来了冰冷的沙,缠缠绵绵染红了苍凉的白杨,出关的女子回首着家乡的方向,却多年不曾见到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山冈上。“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年的昭君出塞时,时人、后人都为她的牺牲落下情韵浓郁的笔墨。可是,在她之前,已然有一抹寂寞的身影,远离汉土,远赴胡地,为国和亲,关于这个女人的事迹,知道的人又有多少?《悲秋歌》出自刘细君之笔,她,一个不简单的女人。她是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又是汉武帝的侄孙女。刘建在封地荒淫无道并企图造反,未果自杀,细君的母亲也随之被杀。后来,细君的叔父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当时匈奴时常侵犯边境,汉武帝为结好伊犁河上游的乌孙国,就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她成了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细君出嫁时,武帝命数百名属吏工匠和侍者跟从,赐给车乘、服饰等很多物品;到乌孙后,她被昆莫封为右夫人,随从工匠还为她建造了官室。
千里悠悠,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她有千万个不愿意和亲,但不能不屈服。在乌孙,语言不通是一难,她与昆莫的年纪相差巨大又是一难,思家之情就像喷涌的泉水,她唯有写诗寄情。
先是身家沦落,忽被封为公主,无疑重见天日。然而,重见天日的代价是替那些真正的公主们远嫁荒僻之地。
“吾家嫁我天一方,远托异国乌孙王。”可以想见,此嫁她是万般无奈的,但皇命难违,何况她是罪臣之女。穹庐为室毡为墙,以肉为食以奶酪当水的生活,她实在难以接受,荒凉的大漠风光亦非她想要,心里免不了愁绪搅缠。
推考当时的情况,其实昆莫年纪已老,与细君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两次,全无温情可言。她常年独守空房,连说话的人都没有,自然终日以泪洗面,因此才唱出了“愿为黄鹊兮归故乡”这极其凄怆苍凉的诗句,完成了这首缠绵悱恻的诗。
作为联姻的使者,细君为民族间的友好和汉边境的稳定做出了牺牲,可是又有谁为她的命运道一句惋惜呢?
两年后昆莫去世,其孙岑陬继承王位,按乌孙风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回国,武帝从大局考虑命她接受当地风俗,迫使细君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生下了女儿,不久便忧伤而逝,年仅二十五岁。
寥寥百字,却是千言万语,一幅惨淡的情景融汇着浓浓乡情、苦情。诚然,外人看到的细君,重拾了荣华富贵,得到了身份地位,有了别人看起来美满的婚姻。可想要的爱不在,想要的事不能为,想见的人永不得见,如此,细君的生命怎能不无疾而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