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96425
  • 作      者:
    徐弃郁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一战前的德意志帝国(或者称威廉德国)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值得研究。不像后来纳粹德国那样经过极端意识形态自下而上,然后再自上而下的整肃,威廉德国在社会生活领域比较包容,政治体制方面又充满矛盾。它是一个飞速崛起的大国,但安全环境十分复杂而脆弱。物质上在高歌猛进,精神方面却日趋急躁和浅薄,即使是它的知识界也在国家发展带来的亢奋中走向非理性,从而使得群众性的非理性也带上了一层科学合理的色彩。如果说人性的弱点也是国家的弱点,那么威廉德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大国崛起的各个案例中,威廉德国作为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更是值得后人回味和思考。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深刻剖析德国1871—1914年兴衰史的新作。它生动而详实地论述了德国统一后,俾斯麦通过正确的战略策略,使德国避免成为大国矛盾的中心,得以在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快速崛起,而后来的领导人却一再误判形势,同既成大国的冲突急剧激化。导致一战爆发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全书不仅对研究德国和欧洲历史颇有价值。更重要的是,对当今世界新兴大国如何妥善处理大国关系,在崛起过程中整合内部并统一协调对外,也富有重要启示。作者依据可靠的史实,勇于挑战历史上政治家们出于现实需要做出的结论或散布的观点,这种治学态度值得称赞。
  ——原中国驻德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原会长 梅兆荣

  国际政治观察家纷纷将崛起的中国比拟为一战前的德意志帝国。因此,弃郁先生这部力作恰逢其时。俾斯麦审时度势的大战略,曾引领德国在列强中纵横捭阖,享受了20多年的和平崛起。此后的德国却日益骄躁,将其大战略置于同英国“必有一战”的错误判断上,最终走向了失败。本书不仅对德国大战略的形成和转变的刻画入木三分,而且剖析了其国内经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背景,处处发人深省。这是一部折射出现实的上佳历史学著作;也是一部充满引人入胜的战术细节的优秀战略学著作。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王缉思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自己,但相似的历史经常重现。因此,历史总是和当代相关的,人类总是能够从历史上学到很多经验教训。中国正在崛起,已经向世界昭示了“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的决心。但要达到此目标,并非易事。中国因此不仅要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经验,也要从世界历史中寻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重新解读历史,以揭示其和当代的相关性。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种重新解读。徐弃郁讨论的是德国崛起的历史。也是欧洲走向战争的历史。作者放弃了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简单化的理论分析,深入到德国这段历史的诸多细节。尽管是国际关系史,但读者很容易感觉到,如果要避免德国的老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郑永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低姿态的崛起
  强者必遭嫉妒。
  ——俾斯麦
  1871年1月18日,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对于欧洲来说,这是一场地缘政治版图的革命:原本破碎的心脏地带被整合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使其由一个承受四方压力、列强争衡的场所,变为向四周扩展影响的重要权力中心。近两百年来,一直是法国在不断地努力,以获取欧洲大陆的霸权,而此时这一进程彻底结束了。用当时的一句妙语来说,欧洲失去了一个主妇,却得到了一个主人。
  对于德国来说,统一是它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明确标志,同时也是它承受各种新的压力与义务的开始。很快,德国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著名悖论:实力越是增加,其他大国就越是疑惧,它的外部安全压力反而不断增加。为了应对这种强大带来的风险,统一之初的德国试图放低姿态,采取一条类似“韬光养晦”的路线。如果从大战略的角度来考察,这可以看成是一个摸索时期。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低姿态的崛起
新帝国的脆弱性
强大带来的危险及其应对
“战争在望”危机
增加的国际义务——近东危机与德国的选择
第二章  “主动塑造”与大战略的构筑
大思路的设计——基辛根口述备忘录
俾斯麦结盟的开始
结盟的扩展
德国的政策与英法关系破裂
外交的支撑与补足——军队和军事战略
第三章 维持大战略的努力
社会潮流的冲击
俾斯麦的海外殖民
保加利亚危机
德俄“再保险”条约与两次地中海协定一
俾斯麦时期德国大战略的简短评价一
第四章  “后俾斯麦时代”的开始
外交“新路线”
“新路线”的后果
“新路线”的终结与“大陆联盟”幻想
“克鲁格电报”事件
第五章 体制、社会、民意与大战略
决策体制的制约
社会变迁与“卡特尔化”结构
民意的冲击
第六章 从“世界政策”到“被包围”
“世界政策”的开始
外交上的中间路线1897—1904
从英法协约到阿尔黑西拉斯会议
英俄协约与德国“被包围”
第七章 海权偏执
德国“大海军”建设的源起与理论
第一、二次海军法案及其影响
“无畏舰竞赛”与英德海军竞赛的全面展开
“蒂尔皮茨计划”的最后阶段
第八章 大战略的退出——“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计划”的形成
“施利芬计划”的问题及其战略含义
“施利芬计划”与德国军事思维的偏执化
第九章 通向世界大战的危机处理1908—1914
波斯尼亚危机及其后果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七月危机与大战爆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