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9630
  • 作      者:
    张磊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磊,1964年生。山东聊城人。1984年本科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已在该领域出版著作1部、参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在《当代教育科学》《教学与管理》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人们每天同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打交道,同它们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通过自己的观念、思维反映它们,认识它们。科学课程是学校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并完成这些认识的重要手段,因而,科学课程设计不能不关注人们认识的基本规律,并接受认识论的指导。认识是对客体的永恒的、没有止境的接近,以达到对客体愈益精确的反映。认识论的任务是要揭示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这一过程借以实现的结构、形式和规律,揭示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不断地达到一致的辩证的途径和逻辑。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基本共识
  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表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如布鲁纳著的《教育过程》在引领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科学课程的改革中产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琼·所罗门著的《科学一技术一社会教育》以及美国《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等,则对科学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等更是引导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必将对今后的科学课程改革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概括科学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经验,大致在如下三方面达成共识。
  1.明确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1)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做准备。科学教育——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是教育的一部分,这些知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理解,养成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变成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面对人生。这些知识也应使他们做好准备同公众一道,全心全意地参与建设和保卫一个开放的、公正的和生机勃勃的社会。
  (2)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尊重自然并熟悉自然界所具有的统一性;懂得技术与科学、数学间相互依赖的某些重要方法;理解科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与原理;具有科学思维能力;意识到技术、数学与科学是人们共同的事业,了解它们的长处与局限性,并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处理个人与社会问题。因为,目前人类面临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国家和世界究竟如何掌握未来命运,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利用科学和技术的智慧。而人的智慧又依赖于教育的性质、分布状况和效果。
  (3)自从有人类存在,就有技术,制造工具的技巧一直被作为人类文明起点的主要证据,总的来看,技术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在当今世界,技术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技术增强了我们改变世界的能力,我们也试图运用技术改变世界,使其更加美好。但是,改变世界的结果常常是复杂的、难以预料的,包括无法预见的利益、无法预见的代价和无法预见的风险。因此,估计技术产生的后果同提升其性能同样重要。于是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了解那些技术特性,强调有益于明智地使用技术的思维方法。
  2.科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作用
  科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理解科学概念。第二,训练科学研究方法。第三,建立科学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只凭科学并不能全面说明我们所处的世界,因此科学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相配合。第四,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第五,认识科学对个人发展的贡献。成功的科学课程应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与对安全的负责态度和对环境的爱护联系起来,还应培养与人合作、诚实地报告工作结果、批判地思考等科学态度。第六,认识科学的本质。以通过辨析科学与技术,使学生了解技术的应用可能产生的多面影响,从而避免和预防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时理解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限度;使学生知道科学是人类值得奋斗的事业;科学课程尽管直接指向人的发展,但又不仅仅在于人的发展,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科学素养的人应对人生事务和社会事务都能理智地加以思考与抉择,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
  ……
展开
目录
引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一)基于教育系统内部的观察
(二)着眼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三)课程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 理论及实践基础
(一)理论研究
(二)实践探索
(三)基本共识
(四)存在问题
三 立场确立
(一)基于“理性”的认识
(二)“两种文化”的融合
(三)论证及解决问题
四 基本概念界定和框架结构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框架结构

第一章 科学课程的性质
一 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
(一)人是文化的存在
(二)科学的起源
(三)科学发展的文化过程性
二 科学课程的文化属性
(一)科学课程作为文化的重要方面
(二)科学课程对文化的传承
三 科学课程的价值诉求
(一)国际上科学课程的目标定位
(二)我国科学课程的目标定位

第二章 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基础
一 认识论作为科学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
(一)以认识论为基础设计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二)认识论对科学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
二 实证主义对传统科学课程设计的制约
(一)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
(二)实证主义的影响
三 可检验性作为新的认识论基础
(一)可检验性思想的确立
(二)可检验性给予科学课程设计的启示

第三章 科学课程设计的历史考察
一 西方科学课程设计简要回顾
(一)西方科学课程形成的思想基础
……
第四章 科学课程设计的认识论偏差
第五章 科学课程设计的基本观念
第六章 基于问题的科学课程及其设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