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二本文化研究论集,第一本以“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为题于2008年9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大部分为2004—2007年的文化研究成果。我将本论集命名为“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是因为当下的文化语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化批评也同时有所变化,该论集收入了我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
我是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走上学术道路的,2003年由我领衔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名目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获得教育部的批准,我便将我的一部分精力转到文化研究方面,这两本论集是我从事文化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文化研究,尤其是都市文化研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我们的文化理论与现实研究方面是相对落后的。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文化理论与现实研究方面努力有所作为,中心主编的研究辑刊《都市文化研究》便以翻译国外文化理论成果和中国文化现实研究为重,已编辑出版了7辑,在国内外获得了较好的影响。
大概由于年轻时下放农村务农六年的经历,我常常将学术研究与农民耕耘作比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土地给予我的启迪,文化研究在中国是一片肥沃而开阔的田野,值得我们在这片沃野上耕耘。
我将本集中的论文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意在将内容相似的文章编在一起。论集中的文章有的是应政府有关方面决策咨询而撰写的,如《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提升文化软实力与上海“十二五”文化建设》、《奉贤“贤文化”建设与发展纲要》、《上海世博会效应与上海的转型及发展》、《上海世博会园区场馆后续利用问题的思考》等,《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还获得了第七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集中有的是因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撰写的,为上海世博会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如主办“世博会与都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世博会与都市乡村建设论坛”、“世博会与上海文化建设研讨会”、“世博会与市民文化素质研讨会”等。我主持了世博会主题论坛“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的策划研究,主编整理了77万字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文集公众论坛》(上、下)。本论集中世博文化一辑中的论文大多是因有关世博会的学术活动而撰写的。传媒文化一辑中的论文,《论推进文化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导向》是因当下大众传媒的误导偏向而撰,《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是应文汇报约稿谈李辉质疑文怀沙事件而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是我们与杭州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与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后来全文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文化形象、文化教育两辑中的文章,有的是对社会问题有感而发,有的是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独到见解,《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自序上海与纽约,都是国际化的大都市,白玉兰与大苹果分别成为东西方两个都市的象征。早春时节绽开洁白如玉的白玉兰被定为上海的市花,象征着一种创新开拓、奋发向上的精神。大苹果传说出自爵士乐“成功树上苹果多,你选了纽约,就选了最大的苹果”;又说源于经济衰退时纽约苹果扮演了重要角色。白玉兰与大苹果,两种不同的象征物,一艳丽,一甜蜜;一洁白,一红润;一可观赏,一可品味,它们分别蕴涵着不同的都市文化、都市精神。“选择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1986年经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决定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被选为上海市市花的白玉兰,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没有其他城市比‘大苹果’,即纽约州的纽约市,能够更全面地代表美国的富有、多元化和创造精神。”
上海与纽约,分别是东西方两个发展得最快的国际大都市,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在文化同质与异质的关系中,比较上海与纽约的都市文化,对于总结都市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对于比照上海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推进上海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白玉兰与大苹果:上海、纽约都市文化之比较新媒体的文化症候之一是文化的市场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新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中成为了文化市场的主力军。在大众文化日益流行的语境中,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商品化、文化产业化,网络经济的发达、动漫游戏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兴盛等,使文化越来越走向了市场化。文化名人便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有着巨大商机的品牌,打造文化名人利用文化名人,便成为新媒体争得市场份额获得最大利益的策略,文怀沙成为文化名人——国学大师、楚辞泰斗,便是新媒体时代使然。文质彬彬、长须冉冉,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妙语横生、侃侃而谈,曾整理出版过《屈原集》、《九歌今释》等的文怀沙便被冠以国学大师的称号。在国学兴盛的语境里,他被各种媒体频频邀请出席各种场合,无论其自身认可与否,在媒体给其戴上种种桂冠时,他手捋美须微笑鼓掌侃侃而谈,在默认中成为文化市场化中的一种品牌,促进了报刊的发行、电视台的收视,在越来越频繁出镜与亮相中,年迈的文怀沙也渐渐认可了各种称号,渐渐习惯了在新媒体间走穴与被采访。
新媒体的文化症候之二是文化的娱乐化。在市场商品化与大众文化流行的背景中,文化已渐渐摆脱了历史的重负,历史的、批判的、教诲的色彩越来越淡,休闲的、消遣的、戏谑的色彩越来越浓。《超女》、《好男儿》、《我型我秀》等荧屏选秀节目应运而生,充分阐释了文化的娱乐化特性。追求休闲、渴望娱乐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倾向,搞笑戏说、娱乐至死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独特现象。在极端娱乐化的追求中,在渴望被关注渴求成名的心态中,伦理的道德的意识隐匿了,自我的个人的追求凸现了。一脱就成“星”,越贱越有“名”,便有了男男女女在网上大脱特脱,企望吸引人们的眼球;便有了90后贱女孩的自轻自贱自曝丑闻,以此撰文著书成为卖点。文怀沙已谙熟新媒体时代的娱乐化倾向,他对约访的女记者说:“你漂亮么?漂亮我就接受采访。”文怀沙因而被一些媒体“誉为”“十大最色老男人”,过去人们会以此诨名而愤然拍案,老人却为此得意为此自傲,文化的娱乐化仅仅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些笑谈而已。文化的娱乐化决定了人们参与文化活动,已祛除了以往受教育的姿态,而将消遣、休闲、娱乐放在首位。作为“文化名人”文怀沙的出场,只不过为现代媒体增加了某些娱乐因素而已。
新媒体的文化症候之三是文化的符号化。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中,在大众文化日益流行中,在消费文化日益兴盛中,文化常常成为一种符号。在以金钱为主要衡量价值标准时,文化的诸多内涵往往被弱化了,文化的丰富性往往被简单化了,凸显的、留下的往往仅仅是其外壳。在铺天盖地的包装与广告的淫威中,文化的符号化日益突出。在消费文化的左右下,文化的生产也就具有了符号化的特点,传统经典的文化遭到忽视甚至歧视,平面化的、浅显化的、官能刺激的文化产品得到青睐。在新媒体的策划包装中,在大肆的炒作与宣传中,文化产品的符号化特征更为突出,电影大片、星巴克咖啡、鳄鱼牌衬衫等,更多呈现出代表时髦的符号化意味,象征着消费者的某种品位、身份、地位等。媒体以诸多影视明星、文化名人、成功人士出镜,在打造传媒红人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也就成为了某种文化符号,或是知识的象征,或为成功的榜样,或成时尚的代表。他们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个人私生活等都成为媒体关注报道的内容,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扩大了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症候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密切相关,并非新媒体时代没有了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而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经典的被弱化了,大众的、消费的被强化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