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多样性与世界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104065
  • 作      者:
    杨虎德,杨国庆主编
  • 出 版 社 :
    西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杨虎德,男,1962年生,研究生学历,博士。现为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首席导师。青海省教学名师、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关系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曾获全国民族理论观摩教学…等奖,评为青海省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海民族大学优秀教师。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二项,省部级课题二项,参与在研省部级以上课题两项。在《科学社会主义》《黑龙江民族论丛》《青海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已出版((西北世居民族伦理思想研究》《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青海民族工作的实践与讨论》等著作四部,参编三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其繁荣发展的宝贵资源。《文化多样性与世界发展》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多样性与世界发展的关系﹑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2)性别比较。蒙古族青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在性别方面表现出对民族风俗习惯认同和民族语言认同上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而在对主流文化认同和宗教情感认同方面没有差异。
  蒙古族青年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习俗的熏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情感,但是由于两性思维方式及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别,出现民族文化认同上的风俗习惯和语言认同方面的性别差异。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女性情感丰富且容易表达,感性大于理性;男性情感内敛,理性大于感性。在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语言上,女性更多地表现出对母体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情感深厚而且不易转移,而男性相对理性,对待母体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能够理智看待,在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认同上,女生均分高于男性,差异显著。
  对主流文化态度上,蒙古族青年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决反对分裂主义,在回答“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一名少数民族”这个问题时,选择赞同的占37.8%,选择非常赞同的人占36.5%。对于“我非常同意国家利益至上的说法”这一问题,蒙古族青年选择赞同的38.4%,选择非常赞同36.1%。说明蒙古族青年对我国社会制度及政治教育的认可。
  蒙古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对宗教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特殊的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感融合在一起,强化了民族认同感。蒙古族青年对宗教的情感强烈,无性别上的明显差异。在访谈:“谈谈你对宗教信仰的看法,宗教信仰影响你的学习、生活吗?”大二某男生:“宗教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我信仰佛教。信仰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宗教也是一种凝聚力,有共同信仰的同学容易相处。”某大三女生:“我认为宗教信仰完全是个人的自由,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所有宗教都是让人向好的方面转化,让人向善的。我们蒙古族普遍信仰佛教,我家里人也信佛。有了信仰,人心有了皈依,行为就有了约束。宗教信仰没有影响我的生活和学习。”由于蒙古族青年多来自具有浓郁宗教氛围的民族地区,自小接受宗教影响,对宗教有一种自然的情感,同时由于宗教情感产生了族认同感,这种情感不存在性别的差异。
  (3)蒙古族与汉族青年文化习性获得的比较。蒙古族与汉族青年在民族文化认同中,在“宗教情感”维度有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在“风俗习惯认同”和“民族语言认同”维度有差异,达到特别显著水平。这主要由于汉族和蒙古族青年接受的文化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导致。
  蒙古族青年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和牧区,在调查的341名蒙古族青年中,来自牧区的277人,占被调查对象的81.2%,来自农村44人,占12.g%,来自城市的17人,占5.0%,其他地区3人,占0.9%。从生源地来看,蒙古族青年从小生活在民族成分相对集中、民族风情浓郁的地区,环境封闭单一,用民族语交流,生活习惯相同、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同,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性。汉族青年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主流文化地区,人口流动性大,成分复杂,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对开放多元。没有相同的信仰,信仰宗教人口的比例也很少,没有或接受宗教情感熏染少,在“宗教情感”维度上,蒙汉青年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所难免。
  在“民族语言认同”和“风俗习惯认同”方面,由于我国汉族人口较多,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对发达,汉族的相对强势地位,使其文化不断影响着别的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主要体现为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适应,而汉族青年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逆适应则表现得相对较少。蒙古族青年对本民族语言、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深蒂固的情感,进入主流社会后,在强烈的文化冲击下,感受到的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由于归属感及对自我认同的需要,其在“民族语言认同”和“风俗习惯认同”方面表现出与汉族青年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
展开
目录
Ethnicity and Development. State Action and Ethnic Coexistence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A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 Enhances World Development and Trade
Trilingual education of Bilingual Schools in Qinghai Province
文化的多样性及民主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青藏高原蒙古族青年文化习性获得的调查与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多元性——论一个“海外华人”个案的文化形态及认同
文化多样性在政治博弈下的发展与局限:以当代马来西亚(1969—2011)为例
民族文化多样性:云南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文化与和谐发展——以广东区域文化为例
文化交响中的不和谐音——“反佛灭佛”运动与朗达玛
文化在当代的作用与当今中国的文化视野
文化创造与未来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发展新特点
浅议跨文化交流在外国留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青藏高原回族青年文化习性与跨文化适应力的调查研究
加大以昆仑神话为核心的昆仑文化开发和利用
汉族大、中学生文化逆适应现状及其对比研究
土族青年文化习性与跨文化适应力调查研究
“有象斯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史解读
民族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要课题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构想
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路径探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