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对我国以人口集聚和机动化提升为主要发展趋势的老城中心区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当前,随着中心区内外结合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原有的城市空间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心区物质空间发展面临着从自主扩张的初级阶段进入交通引导的高级阶段的转型。因此,立足于“交通主动引导、空间协调优化”的观点,研究并建立一套交通导向下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发展理论和方法,对于促进城市中心区空间可持续发展,丰富老城中心区更新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参考系列:交通导向下老城中心区空间发展机制研究》围绕“历史演变”、“影响机制”、“引导模式”三个层级,就多元交通系统对多尺度空间的引导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参考系列:交通导向下老城中心区空间发展机制研究》总结综合交通体系对老城中心区空间影响的历史演变规律,以探寻交通体系对老城空间存在影响的要素及程度。
其次,《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参考系列:交通导向下老城中心区空间发展机制研究》从对外交通可达性对区位优势度影响机理、综合交通对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街网模式与出行效率作用机理、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需求的关联机制等方面切入,理论上阐述了交通对中心区空间发展的主动式引导机制及其规律。
最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参考系列:交通导向下老城中心区空间发展机制研究》以常州老城中心区为案例,从新旧组团交通可达下空间区位提升、交通导向下空间结构发展趋向、短路径出行的用地混合重组、效率优先的街网模式转变、公共交通可达的用地强度控制、客流出行特征导向的城铁触媒模式六大方面,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导向下老城中心区空间规划发展模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