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开发开放水平
创新合作机制。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框架下,推进要素资源配置国际化、市场化。实行灵活开放的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人员往来、交通运输、货物进出、货币结算等更加便利化。探索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监管新模式。在条件成熟时,根据中越双方达成的共识,研究建设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扩大边地贸港口和口岸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建立中越跨境合作协调机制,完善两国边境地方政府定期会晤机制,深化边境社会事务和劳务合作。
创新财税管理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推进东兴试验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资金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对从事鼓励类产业的企业,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建立新型金融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外汇管理、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准人等方面深化改革,拓展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金融服务基地。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展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特许业务。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原则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提升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与服务水平。支持试验区内企业利用项目融资、融资租赁、信托平台、保险资金和战略投资等方式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扶持发展创业投资,规范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企业。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机制。探索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制度,统筹城乡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建立并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在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等占地量大的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时,尽可能少占耕地。在不突破规划约束性指标的前提下,根据试验区发展实际,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适当增加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探索农业开发和旅游业等用地差别化、精细化管理,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参与农业开发、旅游业经营等,使农民从中获益,保障农民利益。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试验区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海域使用金要用于试验区的海域整治、保护与管理。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建立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和人才开发机制。为加强实验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可根据需要,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研究设立试验区管理机构。加强人才开发,为试验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力引进、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健全干部交流和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外地优秀人才参与试验区建设,在落户、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实行专才特聘制度,面向海外招聘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试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我国与东盟战略合作
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打造面向东盟的经贸合作平台,建设国内产品出口东盟及东盟产品进口的重要通道。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框架下,积极促进林产品、水产品、矿产品等资源类产品进口贸易发展。积极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建设东盟矿产品、橡胶、木材、水产品、建材、纺织品、小商品等展销中心,发展进口、转口贸易。支持设立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东兴试验区分会场,发展特色品牌展会,创新会展与贸易联动发展机制,全面提升试验区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力。
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进一步发挥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根据发展需要适当扩大规模和调整区位,增强其项目承载能力、配套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大做强边境经济合作区,努力建成面向越南的集边境贸易、加工制造、生产服务、物流采购等功能为一体的经济功能区。在条件具备时,按程序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