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首都法学教育研究.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306937
  • 作      者:
    李长城主编
  • 出 版 社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首都法学教育研究(2)》主要内容包括:当前治安学研究重点探析、论教师对学生适应司法考试的引导、试论法学本科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努力营造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法制环境、论法律教育的核心目标与法律职业教育、以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逐步恢复法学教育。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原有法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法学教育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学历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政法干部。受培养目标的制约,法律教学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仅仅是使受教育者了解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忽略受教育者技能、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培养。课程设置几乎没有诸如证据收集与运用、法庭辩论、庭审实践或律师实习等基于技能的课程。(二)考虑综合因素,确立新目标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司法制度、经济制度的不断深入的改革,就业形势的改变,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重新定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关于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学者各有不同的观点及论述,有的把法学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有人把法学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通才教育),也有学者定位为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确定法律教育目标以及贯彻实施教育目标,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法律教育机构的现状
  我国的法律教育机构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学制除法学院系的本科教育之外,还有大专教育、中等教育,办学模式除全日制外,还有法院、检察院系统自己开办的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等,而这种办学体制多样化、条块分割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下去,短期内将无法得以改变。如果为各类、各层次的教育机构一律确定一个统一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现实,客观上亦很难做到。因此,在确定法律教育目标时,首先要确定教育机构、办学层次等。各层次、各类法律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但除法律教育的总目标外,各个层次、各类法律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其办学宗旨、办学条件,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样既求真务实,又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不同需求。
  2.中国的国情
  我国一直把法学教育作为培养政法干部的手段,或者仅仅是一种学历教育。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早期,法官、检察官等并非完全来自正规院校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多数来自于军队和其他行业的干部,法学毕业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却难以进入法院、检察院,这种现象越是基层越是表现得突出。因此,绝大多数的法科毕业生出于各种原因而从事非法律工作,这对我国的法律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在确定教育目标和贯彻实施教育目标时,不得不予考虑。因此,法学教育应当以核心目标为中心,同时兼顾其他行业的知识需要。
  ……
展开
目录
教师教育研究
当前治安学研究重点探析
论教师对学生适应司法考试的引导
试论法学本科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
努力营造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法制环境
论法律教育的核心目标与法律职业教育
以学风建设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国际化人才培养
以职业为导向的涉外法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竞赛类课程推动国际化法学人才的培养——从参加Jessup比赛谈起

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
财经类专业法学课程建设的反思与展望——以《国际商法》为例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研究
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以劳动法课程为视角
安全防范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调查分析及教学模式探讨——以安保专业顶岗实习生为考察对象
对政法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点思考——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法律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财经类大学商法学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
法学研究生教育浅议

教学教法研究
立法学课程教学心得
法律硕士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2011届研究生的就业谈起
法学竞赛类课程体系概述——以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为视角
艺术法案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劳动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工程硕士知识产权课程体系研究
对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的思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