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治精神要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56319
  • 作      者:
    高振强,孟德楷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法治精神可指法治和良法善治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法治和法治精神,还要看人们创造、设定和赋予它什么以及它对制度和文化造成了什么样的深刻影响。根据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法的善恶性质是否明确或意指,可以分为依法治国精神与良法善治精神。法治精神既存在于现实中,又存在于理想中。在现实中法治总是不完美的,法治精神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没有泯灭过对良法善治的期望和追求。作为法治精神的公平正义精神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和逻辑性,它评价人也改变人;评价社会也改变社会。
    法治精神为法治和政治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我们应该注意学习借鉴西方的法治文明。西方法治思想在进行着反思,包括对自然法前提性虚构和局限的反思,对分析法学割裂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反思等,面对反思和困惑一些法学家采取了折中和模棱两可的办法。同时,西方资产阶级的宪法法律至上也出现了异化而难以走出他们视野的局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注重统筹兼顾,科学、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与宪法法律至上相统一,因而法治精神具有不同的特色。弘扬法治精神既要通过改变现实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观念,又要注意其本土文化的融合,保持文化自觉,还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引领社会实践。
展开
目录
导论<br /><br />一、选题理由<br /><br />二、研究现状<br /><br />三、重点和难点<br /><br />四、研究方法<br /><br />第一章&nbsp;法治精神的概念<br /><br />一、法治精神的几个相关概念<br /><br />二、法治精神的内涵和外延<br /><br />三、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br /><br />四、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br /><br />五、法治精神与法的精神<br /><br />第二章&nbsp;法治精神的本质<br /><br />一、法治精神的本质<br /><br />二、法治精神的历史<br /><br />三、法治精神的属性<br /><br />四、法治精神的规律<br /><br />第三章&nbsp;法治精神的要素<br /><br />一、法治精神要素的分类<br /><br />二、依法治国精神<br /><br />三、良法善治精神<br /><br />四、法治精神要素的矛盾<br /><br />第四章&nbsp;法治精神的理想(以公平正义为例)<br /><br />一、公平正义的人类理想<br /><br />二、公平正义的政治理想<br /><br />三、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br /><br />四、公平正义的政治基础<br /><br />五、公平正义的法治标准<br /><br />六、法治精神的地位和作用<br /><br />第五章&nbsp;法治精神的反思<br /><br />一、西方法治精神的假设<br /><br />二、宪法法律至上精神的异化<br /><br />三、良法善治精神的困惑<br /><br />四、资本主义法治精神的现实视野<br /><br />第六章&nbsp;法治精神的特色<br /><br />一、对资本主义法治精神的超越<br /><br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br /><br />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统筹兼顾<br /><br />四、科学、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br /><br />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br /><br />六、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与宪法法律至上的有机统一<br /><br />尾论&nbsp;法治精神的弘扬<br /><br />一、改变现实<br /><br />二、文化自觉<br /><br />三、宣传引导<br /><br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