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同志不仅是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倡导者,也是世人公认的楷模与典范。在周恩来身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最完整、最突出的体现。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殚精竭虑,夙夜在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打满补丁的衬衣;他公私分明,不许自己有一点特殊。当有人说他过分清俭时,周总理对身边人说:“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我看不过分,前提是我们国家还一穷二白。……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再穷也不缺我几身新衣服……身为六七亿人口大国的总理,我怎样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表明我提倡什么。六七亿人口是应该提倡节俭,还是现在就不顾国情去追求享受?我更多考虑的是后者。”“我们共产党人不信奉苦行僧主义,我们现在艰苦奋斗,是为将来进入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作物质和精神的准备。”他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风范,塑造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科学论断,同时力主恢复和发扬艰苦创业的传统。1979年11月,他严肃批评了少数干部当官做老爷,脱离群众的倾向。他说“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1980年1月,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1982年5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到我国的开放政策时强调:“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艰苦奋斗。”[1]1989年他又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邓小平的这些话,明白无误地指出艰苦创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是对毛泽东艰苦创业、勤俭建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我国底子薄,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一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提倡祟尚节约的社会风气。”他从国家和民族战略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强调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作用,他反复告诫全党:“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受,自毁前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李鹏同志也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经过几代人的埋头苦干,才能彻底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生活。”他号召“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后不久,胡锦涛、曾庆红等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革命圣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