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创作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22850
  • 作      者:
    汪正章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汪正章,知名建筑学家。195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在北京原建工部城市设计院工作两年,1961年11月始往教于合肥工业大学至今。历任建筑学系教授、系主任及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第八、九、十届理事会理事和建筑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在职期间,主要教授建筑设计与理论等课程,也参与设计创作;从事建筑创作和建筑美学等理论研究,发表过《建筑美学》、《建筑创作学构想》等学术论著。
展开
内容介绍
    《建筑创作学概论》是作者多年教学和研究的成果。全书分综论篇、思想篇、创造篇,主要涵盖了“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架构,建筑创造的观念、原理,建筑创作能力的培养。
    《建筑创作学概论》可促进建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对在职建筑师的设计与创作实践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筑学到现代建筑学,从狭义建筑学到广义建筑学,从建筑学的学科本体到,各种边缘交叉学科,从建筑认识论到设计方法论,等等,它们无不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大量值得研读汲取的宝贵精神食粮。然而,就当前中国建筑创作理论领域的总体状况而言,仍然是“引进”、“拿来”者多(作为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现代建筑的初级阶段,这是无可非议的),借鉴创造、独立建构者少;“分散”、“零星”研究者多,整体综合、系统分析者少;论及“表象”、“形式”者多,触及建筑内涵和探求本质者少。“建筑创作学”的提出及其理论的系统建构,将能从一个重要方面填补建筑理论空白。它能通过广泛占有理论素材,在宏观建筑理论和具体创作实践之间建立联系,又能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形成以建筑创作为中介的学科理论分支,从而使之成为建筑学理论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如果把宏观建筑学比作一张大网,那么,“建筑创作学”则犹如一根纲绳,它有利于将相关的各种宏观建筑理论知识收拢收紧,达到融会贯通,为我(建筑创作)所用。而有关“创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的提出,更为“建筑创作学”的建构指明了方向,它应该且能够成为这一理论框架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子系统”。
    (3)教育背景:就我所经历的建筑教育及其设计教学而言,可以说相当长一段时间,往往是就设计论设计,就原理讲原理。其所涉及的设计课题,诸如教学初期的小品建筑、幼儿园、小学校、小住宅,教学中期的俱乐部、图书馆、小型展览馆、博物馆,再到后来的剧场、文化中心、旅馆、公寓楼、建筑综合体、住宅小区及居住区等,其所涉及的理论教学均是针对建筑类型进行就事论事式的原理讲述。至于教学中用以指导参考的“建筑设计原理”教材,则常限于对建筑的总体布置、功能组织、交通流线、空间组合和立面造型等常规内容进行一般性的罗列介绍。显然,这样一种“原理型”设计理论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建筑创作的实践训练和理论要求。“建筑创作学”的建立将能跨越各种建筑类型,超越常规设计原理,提升设计教学的理论层次,并能汲取相关课程的某些理论内容和方法,以便使学生在设计创作训练中加以综合掌握,学以致用。总之,结合中国建筑教育实际,旨在建立一门可教可学、可知可行的建筑创作理论知识体系,这同样是我们提出“建筑创作学”理论建构的一大初衷。
    2)理论宗旨
    在建筑创作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建筑创作学”的理论宗旨概括为以下八字,即启“思”,明“理”,悟“道”,习“法”。
展开
目录
引言:现代中国建筑的理论研究之路
(一)走我们自己的研究之路
(二)走“和而不同”的研究之路
(三)走“实事求是”的研究之路
(四)走“与时共进”的研究之路
(五)走“综合创造”的研究之路

A 综论篇
一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架构
(一)建筑创作学的提出
(二)建筑创作学的框架形成
(三)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构成
(四)探索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学理论
二 一个“创作图式”的表述
三 “五环图式”话建筑
四 如何培养建筑创作能力
(一)理解建筑
(二)了解生活
(三)敏于思想
(四)精于技艺
(五)擅于创造
五 建筑,有创无“类

B 思想篇
一走向“主题创作”
(一)“主题创作”的执著追求
(二)“主题创作”的成功实践
(三)“主题创作”的理论启示
二 创作·形式·思想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把“思想”提到建筑创作的重要位置?
(二)两点分析:怎样看待建筑创作的思想属性?
(三)简约的回顾:“石头的史书”、“木头的诗歌”说明了什么?
三 传统·中介·现代
(一)中介在传统与现代之问的“媒介生成”意义
(二)中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过渡”意义
(三)中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感知表象”意义
(四)中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系统建构”意义
四 时代建筑与地方特色
(一)狭义和广义
(二)表象和内涵
(三)俗成和突破
(四)人情和机理
(五)大众和自我
(六)建筑和环境
(七)时间和空间
五 中国建筑师的广义职业道德观
(一)行为
(二)观念
(三)文化

C 创造篇
一建筑的思维本质在于创造
(一)从建筑矛盾的复杂性看“创造”
(二)从建筑目的的兼容性看“创造”
(三)从建筑条件的差异性看“创造”
二 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
(一)建筑创作中的思维发散和收敛
(二)动态思维与“心理定势”
(三)“逆向思维”在建筑创作上的妙用
(四)建筑的创造性想象
(五)科学手段和建筑创作
三 驯异·综合——建筑创作的嬗变原理I
(一)建筑中的“驯质异化”和“异质驯化”
(二)“有意义的综合”与建筑创造
四 选择·逆忤——建筑创作的嬗变原理Ⅱ
(一)“慧眼识珠”式的选择与建筑创造
(二)建筑创作上的“相向借鉴”与“反向革新”
附录一 谈基本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以五位中国现代建筑师的探索为例
附录二 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论题
插图资料来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