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对独立的经学形式及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出现的变化的时代特点和阶级性,都很突出。
从经学的演变看,在历史上曾出现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宋学三大派别。这三大派别的兴衰更替及至清代之三大派的并起,勾画出两千年问经学演变的极为粗略的轮廓。经学经过长期的酝酿,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学术,在其相对独立的行程中,表现出它的特定内容、形式和演变规律。这就是经学的所谓“继承性”。但是,观念性的东西不过是在人们头脑中变位易形的物质性的东西,在注意其继承性时,还应引向深层次的研究,进一步考察造成经学在各历史阶段的演变、发展以至衰落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西汉今文经学的兴盛,就是因为它提倡《春秋公羊传》,其中“大一统”、“正名分”的“微言大义”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开始兴起于西汉末年的古文经学,至东汉名儒辈出。作为今文经学的对立面的古文经学,同今文经学展开斗争。这种“经学上的派别争斗,如果当作一种隐微的折光来看,今文经学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有一部分人在政治上得势,古文经学反映别有一部分人企图在政治上得势,争斗的结果,由于得势部分的腐朽无能崩溃下去了,原来不得势的部分一方面与某些崩溃中的得势部分相混合,一方面取得了胜利成为得势者。”①唐太宗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结束东汉魏晋南北朝历代相沿的经学内部宗派林立的局面,统于一尊,主要是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北宋统一以后,鉴于五代的篡弑剧烈,君臣一伦遭受严重挑战,为了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倡忠、孝、节、烈,强调“存理灭欲”,将封建伦常置于特殊重要地位,成为宋学的重要特征。宋学在发展中分成两大派,程、朱一派强调理的绝对性,陆、王心学则强调理在心中。及至清代,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宋学三派并起,对垒与融合相交错,经学进入总结阶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