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制度自信十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517241
  • 作      者:
    白钢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白钢,1940年1月生于江苏,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兼政治学与历史学,间或涉足公共管理学与法学;著有《中国皇帝》[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1992-1994)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政治制度史》[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获第三届(1997)国家图书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中国农民问题研究》、《选举与治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制度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支撑下,我们党不断开拓进取、创造辉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巨大的优越性,这也必将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丛书:制度自信十讲》对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中的制度自信进行深度解读,权威论证了制度自信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内涵、优越性及现实要求等,并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出了要求,供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代表候选人的提名,直接选举的,按选区提名产生。间接选举的,按选举单位提名产生。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即实行差额选举。由选民直接选举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下一级人大代表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在直接选举中,各选区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之后,由选举委员会汇总,在选举日15日以前公布,并由各该选区选民小组反复酝酿、讨论、协商,根据较多数选民意见,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并在选举日5日以前公布。在间接选举中,提名、酝酿代表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将依法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名单印发全体代表,由全体代表酝酿、讨论。无论是直接选举的,还是间接选举的,如所提候选人人数符合差额比例,即进行投票选举;如所提候选人人数超过最高差额比例,则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顺序,按照本级人大代表选举办法并根据选举法确定的具体差额比例,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才可进行投票选举。正式选举前,选举委员会或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通过多种形式向选民或者代表介绍代表候选人情况。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和选民、代表也可以在选民小组或者代表小组会议上介绍所推荐代表候选人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提名、酝酿的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选举一律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人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他人,也可以弃权。选民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3人。投票结束后,由选民或者代表推选监票、计票人员和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人员将投票人数和票数加以核对,作出记录,并由监票人签字。每次选举所投票数,多于投票人数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有效。
  ……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性特征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第三讲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党和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和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现形式

第四讲 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民主协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和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四节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第五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基层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各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第二节 基层民主制度是人民依法行使权利的重要制度

第六讲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第三节 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七讲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八讲 国际视野下的政治制度比较
第九讲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现实要求
第十讲 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中国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