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穴位贴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534213
  • 作      者:
    郭长青,陈幼楠,张学梅主编
  • 出 版 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草茎等涂敷伤口,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并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可看作是穴位贴敷治病的雏形。穴位贴敷疗法使用不同药物制成相应的剂型,贴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药力作用于肌表,传于经络、脏腑,达到治疗一目的,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操作简便易学,使用安全毒副作用极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联合编写。人体正气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传导障碍,易致各种疾病。中医自然疗法利用经络的传导功能和双向调节作用,扶助正气,通行气血,疏通经络,以致养生治病健身,即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送赠国家标准人体经络穴位挂图国家标准耳穴挂图常用人体标准穴位表。
展开
内容介绍
  《图说中医:穴位贴敷》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专家集20余年临床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图说穴位贴敷疗法,主要介绍穴位贴敷的基础知识,包括穴位贴敷的历史和发展、理论依据和作用原理、配方用穴、常用剂型和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下篇图说常见病穴位贴敷治疗,介绍各科病症的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对于其中涉及的穴位均配以人体穴位图,治疗部分还配有贴敷图,图文并茂,使读者可以按图操作,直观明了。
  《图说中医:穴位贴敷》适合于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使用,同时也适用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功效穴位贴敷的功效可概括为四个字:“拔”“截”“通”“调”。凡病所聚集之处“拔”之则病邪能出,免除深入内陷之患;“截”之则邪气内消,解除妄行传遍之虞;“通”可行滞解郁,化积消瘀,调和营卫;“调”之则阴平阳秘,无脏腑偏盛偏虚之虑。具体而言可包括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痰解痉,软坚散结;疏通经络,祛风除邪;调和阴阳,健脾开胃;调整气血,强健脏腑等。
  2.作用原理
  用现代医学解释,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个步骤。一是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皮肤或贴膜上。贴敷药物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二是穿透,指药物透过表皮进入内皮。在此过程中药物于体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提高。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呈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三是吸收,指药物透入皮肤与黏膜后通过血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抗菌消炎药理分析证实部分中药有抗菌、抗病毒的化学成分,因而对局部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同时部分药物还有抑制或杀灭真菌的作用。对外敷药化腐生肌作用的研究表明其可促进细胞的增生分化和肉芽组织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伤口愈合。穴位贴敷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游出而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异物和坏死组织碎片,提高局部抗感染能力的作用,还有调节胶原代谢的作用,对伤口愈合有重要意义。因此穴位贴敷可改善创面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氧供给,加速创面新陈代谢,促进创面愈合。
  提高免疫穴位贴敷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药物的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下痕迹反射,长期的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状态,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如慢支患者在夏季穴位贴敷,结果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植物血激素皮肤试验,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提示穴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力,降低过敏性。
展开
目录
上篇 图说穴位贴敷疗法
一、穴位贴敷的历史与发展
二、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及作用原理
1.理论依据
2.作用原理
三、穴位贴敷的配方用穴
1.选穴原则
2.常用部位及穴位
四、穴位贴敷的常用剂型及使用方法
1.鲜药泥剂
2.鲜药汁剂
3.药液剂
4.药糊剂
5.药膏剂
6.膏药
五、穴位贴敷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适应证
2.注意事项
3.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

下篇 图说常见病穴位贴敷治疗
一、内科病症
感冒
哮喘
胃痛
腹痛
胁痛
黄疸
水肿
癃闭
淋证
遗精
胸痹
心悸
头痛
中风
虚劳
汗证
高血压
癌痛
二、妇科病症
痛经
月经不调
闭经
崩漏
带下病
乳腺炎
乳腺增生
妊娠呕吐
先兆流产
产后癃闭
三、儿科病症
小儿发热
小儿肺炎
小儿疳积
小儿腹痛
小儿泄泻
小儿遗尿
小儿疝气
惊风
痄腮
鹅口疮
四、外科及男科病症
疔疖疮疡
丹毒
结石
皮癣
湿疹
褥疮
烧烫伤
冻疮
前列腺增生
鞘膜积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