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绪论<br>一、温灸治病的特点<br>二、温灸治病的作用<br>第二章 温灸操作方法<br>一、温灸施术材料<br>(一)艾灸材料<br>(二)其他灸材<br>二、温灸基本方法<br>(一)艾条温和灸法<br>(二)艾条雀啄灸法<br>(三)艾条回旋灸法<br>(四)艾炷隔姜灸法<br>(五)艾炷隔蒜灸法<br>(六)艾炷隔盐灸法<br>(七)艾炷隔附子饼灸法<br>(八)温盒灸法<br>(九)温筒灸法<br>(十)灯火灸法<br>(十一)药物发疱灸法<br>第三章 温灸应用须知<br>一、温灸正常反应<br>二、温灸施用剂量<br>三、温灸异常现象及处理<br>四、温灸禁忌证<br>五、温灸注意事项<br>第四章 温灸治疗常见病症<br>一、内科疾病<br>(一)感冒<br>(二)咳嗽<br>(三)肺结核<br>(四)慢性支气管炎<br>(五)哮喘<br>(六)胃痛<br>(七)腹痛<br>(八)腹泻<br>(九)便秘<br>(十)胃下垂<br>(十一)腹胀<br>(十二)痢疾<br>(十三)消化不良<br>(十四)慢性肝炎<br>(十五)心悸<br>(十六)中风后遗症<br>(十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r>(十八)白细胞减少症<br>(十九)肿瘤术后<br>(二十)高血压病<br>(二十一)消渴<br>(二十二)慢性,肾小球肾炎<br>(二十三)慢性肾盂,肾炎<br>(二十四)尿潴留<br>(二十五)老年性尿失禁<br>(二十六)淋病<br>(二十七)缺铁性贫血<br>(二十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r>(二十九)头痛<br>(三十)失眠<br>(三十一)癫痫<br>(三十二)周期性麻痹<br>(三十三)眩晕<br>(三十四)神经衰弱<br>(三十五)坐骨神经痛<br>(三十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br>(三十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br>(三十八)肥胖症<br>(三十九)黄褐斑<br>(四十)雷诺病<br>(四十一)软组织损伤(陈伤)<br>(四十二)类风湿性关节炎<br>(四十三)硬皮病<br>(四十四)红斑性狼疮<br>(四十五)骨质疏松症<br>(四十六)重症肌无力<br>(四十七)白塞综合征<br>二、外科疾病<br>(一)脱肛<br>(二)疝气<br>(三)压疮<br>(四)痔疮<br>(五)疖肿<br>(六)手发背<br>(七)瘰疬<br>三、骨科疾病<br>(一)肩周炎<br>(二)风湿性关节炎<br>(三)扭伤(新伤)<br>(四)腰痛<br>(五)足跟痛<br>(六)落枕<br>四、皮肤科疾病<br>(一)神经性皮炎<br>(二)白癜风<br>(三)银屑病<br>(四)湿疹<br>(五)荨麻疹<br>(六)带状疱疹<br>五、妇科疾病<br>(一)月经不调<br>(二)痛经<br>(三)闭经<br>(四)崩漏<br>(五)带下病<br>(六)盆腔炎<br>(七)慢性附件炎<br>(八)不孕症<br>(九)胎位不正<br>(十)妊娠呕吐<br>(十一)产后尿潴留<br>(十二)产后缺乳<br>(十三)乳腺增生<br>(十四)急性乳痈<br>(十五)子宫脱垂<br>(十六)外阴瘙痒症<br>六、男科疾病<br>(一)阳痿<br>(二)遗精<br>(三)早泄<br>(四)缩阳症<br>(五)男性不育症<br>(六)乳房异常发育症<br>(七)慢性前列腺炎<br>七、儿科疾病<br>(一)小儿长期感冒<br>(二)小儿外感发热<br>(三)小儿慢性咳嗽<br>(四)小儿轻型腹泻<br>(五)小儿长期腹泻<br>(六)小儿疳积<br>(七)小儿夜啼<br>(八)小儿遗尿<br>(九)小儿痄腮<br>(十)小儿脑瘫<br>八、五官科疾病<br>(一)青光眼<br>(二)红眼病<br>(三)麦粒肿<br>(四)弱视<br>(五)目赤肿痛<br>(六)青盲<br>……<br>附录内容摘要
温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灸疗法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治疗和调理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可以针对内、外、妇、儿疾患进行治疗,也适宜保健养生和预防疾病。慢性病、老年病坚持温灸,季节病、多发病提前温灸,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和预防用。